没有主见的孩子 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没有主见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体验?

有位朋友说:“我家女儿有选择障碍症,无论是做什么选择, 都会犹豫半天,很没有主见的样子,看得真是急死人。”

一次出去逛街,在一家奶茶店里,我们每人点了一杯奶茶,只有晓慧一直盯着墙上的菜单看。朋友看了晓慧一眼,催道:”你喝什么,快点啊,点个奶茶都这么磨叽。”

晓慧神色有些慌张,于是胡乱指了一杯。她妈妈摇头说:“你不要喝冰的,体寒!”

晓慧只好又换了一种,她妈妈又说:“你现在都快赶上我的体重了,还喝巧克力的,换种别的。”

最后,晓慧憋红了脸,低声说:“那就跟你的一样吧。”

朋友没好声地说:“就知道你会这样,每次都这样,总是跟我一样,就不能有点自己的主见吗?”

目睹一切的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看过李宗健老师的一个演讲视频:《教育如何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十分有感触。

视频里,李宗健老师问:“我们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吗?“假设现在看文字的你需要回答,你会怎么说?

可能很多家长,也会象我一样,在心里想:”当然了,我们那么爱自己的孩子,当然希望他们做自己。“

但事实呢?

孩子:“妈妈,我想买双鞋子。“

妈妈:“好啊,我们到淘宝上看看,你选一双自己喜欢的。“

孩子可能很高兴,于是很认真地在里面挑选。不一会儿,她选了一双闪亮闪亮的小皮鞋,你摇摇头说:“不行,这种鞋子穿了会磨脚。“

于是孩子重新挑了一双白色的小帆布鞋,你又摇摇头:“不行, 容易脏。“最后,你指着一双自己看中的鞋子对孩子说:“这双好不好?”

孩子摇摇头说不喜欢,你不高兴了,问:“为什么不喜欢,这双鞋底又软,款式又好看,价格又实惠,评价也不错。”

孩子说:“我还是喜欢那双亮晶晶的。”你没搭理她,直接买单。

这样的情景熟悉吗?我们真的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吗?

有主见,是孩子的一种能力。一个孩子如果缺乏主见,就会在生活中显得怯懦、腼腆,遇到选择题犯难。

01 孩子缺乏主见的背后,是父母的过度包办  纪录片《零零后》从一所幼儿园开始跟踪记录十多位00后孩子,拍摄时间长达12年。

片中有个叫锡坤孩子令人印象深刻,锡坤两岁开始上幼儿园,为了更好地照顾他,妈妈带着锡坤搬家、和丈夫分居、辞职。锡坤妈妈几乎把全部心血都放在了孩子身上。片中有几个细节,锡坤参加夏令营,妈妈把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都安排妥当;当锡坤不想表演魔术时,妈妈赶到现场帮助孩子解围;妈妈甚至在家里举办活动,为的就是让他能交上朋友。

妈妈几乎参与他生活的一切,这让锡坤对妈妈很依赖,遇事经常想着“妈妈会帮助”。

孩子缺少独立、太依赖,多半是父母的过度包办。

无微不至的关爱太多,孩子很难学会独立思考。纪录片里锡坤母子俩有过一次谈话,锡坤说:“长大,对妈妈意味着要离开我。”

妈妈说:“我离开你是什么意思?好吧,我不会离开的。”“放手”成为锡坤妈妈面临的难题,也是大多数中国家长都面临的难题。

02 热衷于让孩子听话,孩子失去了表达机会 

没主见也常常出现在那些乖巧、懂事听话的孩子身上。在家长的朋友圈里,对一个孩子最大的的赞美是:你家孩子真听话,不用操心。

而对于用听话教育出来的孩子,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很困难的事情。打个比方来说,当父母想让孩子在老家安安分分考个公务员,成家立业,过于听话的孩子回答可能是这样的:“好,听爸爸妈妈的安排。”

不听话的孩子可能回答:“不,我不想呆在老家,我想出去看看。”

前者似乎更让父母欣慰,但选择未来生活的责任就由孩子转移到父母身上,如果孩子在这条路上走得不顺利,他们会认为父母难辞其咎,而不是自己的问题。

至于走得开不开心,也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后者的回答看起来更让父母头疼,但这个孩子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能向父母表达,也不失为一种勇气。

德国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说:“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没主意的孩子,是因为父母总在帮他出主意,并且总是要求他们听话。

03 父母喜欢“挑刺”,也容易造成孩子没主见 

孩子没有主见,也源于父母的频繁否定。

去商场试衣服,孩子看中一条裙子:“这裙子太土了”

孩子找到了兴趣:“画画有什么用的,对学习有帮助吗”

孩子发表意见:“你懂什么...”

诸如此类的话都会给孩子自我设限,通过否定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打击他们思考和选择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的想法变得不确定,甚至觉得是错误的,也会越来越没有主见。

正如孙瑞雪老师说:“如果你没有去否定孩子,她会有极好的感受能力,她充分信任自己的感觉,对任何事情都要寻求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最终,她将成为一个极具独立判断能力和丰富创造力的人。”

04 选择的权利,是成为自己的前提 

古典在一次演讲里说过一个问题——未来世界,不再是有标准答案和统一风格的世界,我们可以给孩子留下的最重要的不是房和车,而是“给自己幸福的能力。”

我想了很久,“给自己幸福的能力”是什么能力?

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晰,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很明确,对自己认同的幸福很笃定——这是一种自知自省,自我选择的能力。

这种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自己做选择”。但这种能力不是一毕业,一长大,一进入社会就有的。

“这种能力”来自于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试错。穿错了衣服很难看。被嘲笑就知道了,下次不要这么穿;或者,坚定自己穿出自己风格的决定。

一个完全成长在父母的爱好里,以“别人家孩子”的喜好作为标准的孩子,一定是唯唯诺诺的,价值观不垂直的,面对想要的东西不敢自己去争取的。因为他们没有体验过做选择、对自己负责的成就感。

《奇葩说》曾经一期的辩题引发很多讨论,题目是:“如果可以一键选择,你会不会为孩子定制一个完美人生?”

有嘉宾反问道:“父母认为的完美,能等同于孩子眼中的完美吗?”

父母无法预见孩子的未来会遇到什么,能做的无非是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在生活的难题面前,有主见而不至于手足无措。

孩子只有学会独立思考,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生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