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登高望远——百位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前 名家了解(三)

百位中国画名家作品亮相 深圳美术馆40周年特展

由深圳美术馆主办的“登高望远——百位中国画名家作品展”将于今日在深圳美术馆开幕,展出饶宗颐、鲁慕迅、陈金章、于志学、孙日晓、王子武、李宝林、聂干因、王玉珏、范曾、乐建文等105位名家画作,展览将展至12月27日,免费对公众开放。

百岁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听说深圳美术馆要举办40周年特展,欣然提笔撰写展览主题“登高望远”。此次展览收到了105位艺术家近期精心创作的画作,其中许多是专门为此次特展而作。展览汇聚了当代中国画坛颇有影响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众多当代中国画一线名家的作品汇聚一堂,可谓深圳前所未有的艺坛盛事。策划人感慨:“这都是源于美术馆40年来的历届馆领导以及工作人员和艺术家们建立的深厚情谊,源于艺术家们对深圳经济特区的特殊情感。”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回顾与前瞻:新时期美术馆事业的现状与未来”研讨会。


王玉珏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王玉珏,女,1937年12生, 河北玉田人。擅长中国画。 1964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2年任广东省文艺创作室美术组创作员,1977年后历任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副院长、代理院长、院长,一级美术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画艺委会主任、广州美术学院兼职教授,第八届、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文名 王玉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河北玉田 出生日期 1937年

职业 画家 毕业院校广州美术学院

人物简介  听语音

女画家王玉珏现任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55年至1964年的九年时间。王玉珏攻读于中南美专附中及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勤奋与深思,使她获得坚实的绘画基本功并已显示了卓越的创造才能。学生时代所作的《山村医生》(1963)及《农场新兵》(1964)即引起全国瞩目和多方赞誉。尤其是《山村医生》在日本、美国、印度等地展出,特别受到国外观众的重视。他们看到了传统的中国人物画获得了全新的面貌。

学习过程中,王玉珏不仅借鉴了海派、岭南派以及张大千、徐悲鸿等名家的经验,尤其对敦煌、永乐宫以及唐宋人物画的伟大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明清以来,青年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汲取了西洋及东洋艺术的某些因素,使这一绘画样式日渐繁荣且显出新的面貌。而王玉珏实为先行者之一。

绘画风格  听语音

作为艺术家,王玉珏从未置身于历史的潮流之外。她热爱祖国乡野间的花草树木,熟知普通人民的欢乐和艰辛。虽然她从未由于赶潮流画过场面热闹的所谓宏篇钜制,从未表述过经世济国的“豪言壮语”,但她的作品却能使人明显地感受到民族的特色、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气息。

七十年代以前,她的作品常于平凡质朴的形象中蕴含有道德的意义,(《山村医生》中的敬业精神,《农场新兵》中的献身建设)。运用的线条富于转折顿挫的粗细变化,(所谓“莼菜条”的笔意)。色彩倾向于浅淡。八十年代开始,王玉珏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更看重“美”给予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陶冶,使“爱”与“美”相融合,产生更为普遍的道德方面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她喜欢的题材是少女与鲜花,丰盈的果实和健硕的婴儿。她画中的人物有时如迎着扑面而来的春风一样,迎接着新的生活,(《卖花姑娘》)。与此同时,画家对于艺术的形式美和艺术技巧,进行了更为精深的探讨,从而把工笔重彩的人物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王玉珏虽然具备本文素描的写实基础,但她并不采用明暗阴影的皴擦以造成“逼真”的立体感。她完全借助于线、色的变化和微妙的渲染,以取得人物的传神和适度的空间效果。因而保持了东方艺术的“假定性”和装饰性。以及典雅、纯净的神韵。 在用线方面,她有很深的功力;不仅达到了古人所谓“笔迹周密”“紧劲联绵”“神完气足”的境地,而且依据不同的意境情趣,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线条风格。或婉转飞舞(《淡淡的小花》)或坚直轻灵(《绿色的苹果》)或墨线、色线、色勒与没骨穿插并用(《卖花姑娘》)。

王玉珏的工笔重彩充分发挥了色彩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她借鉴了西文绘画中优良的色彩技巧,依据情感和境界的需要,使每幅画具有不同的“主调”。《美花》和《苗族姑娘》都是以绿色为主调,但前者偏暖,后者偏冷,因而产生了活跃与幽静的不同意趣。《卖花姑娘》中的淡紫的主调中置以响亮黄色的小块和天蓝,构成一片活泼而又温暖的情调。表现出画家精深的艺术技巧。

王玉珏的画风,秀雅而不轻浮,严谨而不板滞,清新优美中含有一种纯朴亲切的情致。不但表现了她的造诣和修养,也显示了她的艺术的独特的性格。除去了笔人物花卉之外,王玉珏也擅作大写的遗风,却充满现代艺术的新鲜意境,表现出她特有的开朗、乐观纯厚的感情。她的作品不少均为国内美术馆收藏,并多次到国外展出获得赞誉。

作品获奖  听语音

作品《演出之前》、《山村医生》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学雷锋小组》入选全国美展,《烈焰燎原》入选庆祝建军50周年全国美展,《祖国》入选中国画研究院首届中国画展并被收藏,《果果》入选全国美展,《卖花姑娘》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冉冉》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出版有作品专辑和新作系列画册。

所作《卖花姑娘》(1984)和《冉冉》(1987),在第六第七届全国美展中连续获得银奖;《淡淡的小花》(1985)在“阿尔及尔——世界文化荟萃”活动中获造型艺术集体特别奖(金牌奖)。 [1]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曾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1]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2]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3]

范曾提倡“回归古典、回归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魂、以书为骨”的美学原则,对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1984年,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建立;1986年,捐建并主持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2008年,南通大学范曾艺术馆揭牌;2011年,荣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绘画,能书;偶为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4]

中文名范曾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南通

出生日期1938年7月5日

职业画家、学者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信仰民盟

主要成就

“胡润艺术榜”最贵国宝艺术家

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法兰西公民之星金质勋章

日中艺术交流特别贡献金奖

日中文化交流功劳纪念杯

意大利米兰市荣誉市民

中国十大慈善家之一

代表作品

《庄子显灵记》、《范曾自述》、《老子出关》、《钟馗神威》

现居住地北京碧水庄园

新浪博客范曾的博客

恩师弟子  听语音

绘画恩师:蒋兆和、李苦禅、李可染、郭味蕖、李斛、刘凌沧、常任侠、尚爱松、黄均、宗其香、沈叔羊

历史恩师:郑天挺、雷海宗、王玉哲、杨志玖、杨翼骧、谢国桢、吴廷璆、来新夏

开山弟子:崔自默

入室弟子:周建忠、段文才、万俊人、赵均、朱彦民、郭长虹、刘波、邵盈午、薛晓源、尹沧海、孟祥顺、何奇耶徒、杨旭、肖勇、王玉忠、孙景阳、邹玉利、范权、[26]

私淑弟子:钟文芳(一行居士)

关门弟子:朱军、廖昌永

主要作品  听语音

曾出版有画集、书法集、诗集、散文集、艺术论、演讲集等一百六十余种。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乐建文

(1938.3—)湖北黄陂人。擅长中国画。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任教、曾任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教研室主任。湖北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文名乐建文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 湖北黄陂 出生日期1938.3

职业 教授 毕业院校广州美术学院

主要成就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9年赴德国访问讲学,在波恩和慕尼黑举办个人书画展。1991年再度赴荷兰、德国访问,在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埃因霍温和慕尼黑举办书画展。1994年赴加拿大安大略艺术学院讲学和举办画展,被授予名誉教授。1997年访问意大利、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另在长沙、深圳、台北举办画展。作品《新顾客》、《赶造》、《版景内风情》曾参加全国美展,被天津艺术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山村秋色》、《梅竹》、《古堡》等,分别被青岛、深圳博物馆和德国迪堡市、朗思市政府收藏。1984年与人合作150米巨幅长卷《万里长江图》,曾在中国美术馆、武汉展览馆和深圳美术馆展出。出版有《乐建文画选》、《乐建文作品集》、《乐建文建军画集》。并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数十幅。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