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奇怪的书。说它奇怪,主要是因为它的内容。它既像是一首一首的长诗,可以根据里面不同的角色,组织人员分别进行朗诵;又像是一幕幕的歌剧,可以把它放在某个剧院的舞台上去,按照剧本的形式去要求组织相关的演职人员进行表演,让台下的观众坐在那里欣赏。
这几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本书的的内容,同时兼具了长诗与剧本的某些特点,成为了一种“新”的文艺格式。
在这里,我之所以要给“新”字加上引号,是因为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别的人,已经用过或是正在使用这种文艺格式来进行文艺创作。
如果真的有人已经用过或是正在使用这种文艺格式来进行文艺创作,而我却还堂而皇之的把这种文艺格式称之为是一种新的文艺格式,那么对于别人而言,我的这种做法就未免有些太贻笑大方了;而对于我个人而言,则未免有些太沾沾自喜了。
除此之外,我这么说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对于无论是写诗或是写歌剧,都是不怎么擅长的。
由于我对写诗是所必须遵守的那些格律或是叫做韵律根本就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所以也就写不出什么好诗句。
另一方面,我这个人五音不全,根本不会谱曲,所以要想写出一部歌剧出来,那自然也是一件根本就不可能的事。
我这个人最大的爱好与本领,就是把一些我个人认为比较押韵的句子按照我自己的需要组织在一起,然后再加上一个“所谓”的标题,就成为了一首“所谓”的诗,一首只属于我自己的“诗”。
请诸位读者朋友们注意,我在这里给“所谓”二字与“诗”字也加上了引号,便是想在这里再次向大家表明:我的这些“诗”,在那些行家里手们看来,可能根本就不能称之为诗,只能是一些杂七杂八的押韵句子而已,甚至有可能连押韵二字都谈不上。
除此之外,我的这本书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要:演员在舞台上对这本书里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时候,演员彼此嘴里所说的话,很多情况下都是属于独白,旁白有时候会出现那么一两句,但是对白却几乎从来没有出现过。
这几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我的这本书,是根据金庸先生的两部大作(《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改编而来的。它的主要内容,则是对在《神雕侠侣》这本书里出现过的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等等这一系列主要人物在从小说的开始到结束这一系列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记载和辨析。
这样做,可以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楚、明白、深入的了解这些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事。从而能够更加清楚、明白、深入的了解这个人到底是怎样一个人,我们应该用怎样的眼光去看待他。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事,又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在他的身上而不是别人的身上,为什么会发生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而不是另外一个时间、另外一个地点,这件事情对我们生活在现代的这些人,又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等等。
而这种心理变化,又往往只有当事人自己才清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用通过当事人自己的嘴,把它给说出来,那才是最可信的。所以,这也就导致了在本书中大部分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某个人物的独白,
不管怎样,我的这本书还是写出来了。如果大家对我真的有什么批评和建议的话,那还是按照往常的规矩,把它们都放到本书的结尾部分,再和大家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