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接触过很多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中产,以及中产以上的人,这些人,很多都是企业主,外企高管,国企高管。
但当我遇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是70后,80后,且很多人受互联网影响,尝试一些互联网的创业,而当我接触他们的时候,我是互联网的排头兵,他们跟我交谈时会虚心倾听我的意见,我正处于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之中,全然没有丝毫尊重的意思,因为我是后浪,他们是前浪。
当然,随着多年成长,后浪前浪都融入海水之中,不再拥有谁瞧不起谁的想法了,大家都开始被迫拥抱AI了。
只是,在这短短的10年经历里,我对大城市整体的一种风貌有了全新的认识,包含了紧张,敬畏,探索,好奇,诧异,与祛魅整个过程。
我认为年轻的时候,还是要去大城市的,因为眼界+能力的开拓不是一两句可以说清的,我认为大城市确确实实在我的综合素质里,增添了不少有趣的底色。
但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大城市这个城市概念本身对个体的提振有限。
而就在这个有限的程度里,我发现了大城市人,或者说还惦记在大城市立足的人,这类人身上的致命弱点。
致命弱点一:产业链条的分散化 导致人才链条的分散化开始
大城市的GDP发展,其实很多时候是由那些顶级的公司决定的,并非由你这些所谓985 211人才提供的,几家优秀的企业+一些资源的注入,带动了这个城市某些板块的提振,包括高校资源,包括世界高校之间的合作资源等等。
大城市,至少在一个前半生发展,起到几乎决定性的作用。20年前,市场经济初期才出现的比如白领,精英高管,都是海外市场经济带来的,本土那个时候都是羡慕的眼光,去学习模仿,第一波参与的人当然吃到了红利。而许多大城市的神话,也都因此诞生。
但再往后,随着中国本土人才的崛起,以及中国本土市场的扩大,竞争加剧,精英人才们也都转行改变跑道了,最大冲击的是自媒体时代对“人才产业链条”的冲击。
首先不说别的,世界制造产业链也都在分散化,全球化,更何况你人才产业链了,过去,比如我们说金融人才,很多人都以为在上海,陆家嘴,北京,国贸。
但现在,珠三角有web3,区块链人才;成都重庆有交易,期货人才;江浙沪有私募交易人才。产业的分散化大势已开始,为什么,因为最优秀的人才是不满足于一成不变的,他优化地理位置,可以低价买更好的房子体验生活,他优化区域政策可以享受不同城市的税收,财务优惠,当然,一切还未定数,现在恰恰是各地抢人,竞争的最活跃期。
个人认为,最终决定各城市胜出的,还是硬件(地理位置)与软件(人才,配套,政策,文化)的组合。
总之,从这个自媒体时代,与产业分散化大趋势的开始,很多公司的运作资源已经不完全集中在大城市一个地方,精英人才们也各路藏龙卧虎去了。
致命弱点二:深套大城市内卷风暴中心,逐渐失去第二增长曲线的可能
大城市的优点非常明显,但有一个问题是所有人都忽视的,即参与成本。
在这里,随便一个聚会,你很轻松地可以遇到清华北大的,同济交大的,再不济也是什么海归,或者创业公司老板的。我曾经好奇,怎么那么多优秀人才会出现在一些大大小小的无聊聚会上。
原因是,大城市有大量人才的堆积和闲置!他们除了工作,个人提升之外,实际上很多都没有找到更多的丰富生活内容来填充自己多余的才能。当然,不断地自己创业,做副业,社交,也是他们填充自我时间空余,发展才能的方式,但是,在一个人才供应远超过本土需求的地方,这些人也很难破局。
而如果你移步到二三线,甚至四五线城市,稍微长的漂亮,能说会道的人,可能占据了1亿左右的流量与经济规模,且仅仅是因为做好了服务,或者做对的某些产品。
因此,大城市的陷阱二在于,你虽然会在往来有鸿儒的社交环境里感受到自己素质的提升,但你却很难在一个水涨船高的大环境里,捕获到真正慷慨的红利。
且,这些受过良好教育,文明的人才们,无法真正意识到,真正大的红利价值,往往出自于糟粕之中。
一个张琪,因做过一些企业咨询,回到四川,现如今已经迅速利用本地流量崛起,成为至少千万级别大V。说实话,作为一个在一线城市,见过诸多行业大佬咨询水平的人来说,张琪在我看来,优秀,但不至于到全国顶级咨询师的位置,这就是一个城市红利+流量红利的结果,但至少能保证这个人,应该衣食无忧了。
而大城市,我们名校毕业的麦肯锡老师们,是绝对不屑这些的,一是放不下面子,二是我认为更换成本太高,本身就年薪百万的了,还去做这些觉得没必要。
只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顶级国际咨询公司百万年薪的级别呢?大多数的大城市人才,美其名曰,为城市发展做贡献,实际上,为银行,保险,医院做贡献。
都很优秀,都很努力,都很聪明过人,也都持续地在做贡献。
致命弱点三:城市思维论是二维,而全球智能思维才是三维
当人们还在谈论,北上广,985,211,一二三线的时候,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很多优秀企业思考的是亚洲,非洲与美洲,思考的是算力,智能与AI应用,思考的是货币区块链化,RWA资产区块链化,以及数据资产化。
而这类企业,往往以超越国家的形式在建立,字节跳动,注册新加坡,运营大陆,北美,欧洲,其财务架构也是人民币与美元双货币融资目标。而随着经济发展,这类企业的建立成本个人认为会越来越低,因为政府,国家之间都希望能够更多拥有这类型的企业,因此在政策推动,一定会逐渐利好这些他们,为这些企业做好服务。
因此,真正拥有未来的企业形式,也一定是这种,它既有坚实的本土团队底子,又拥有国际化视野以及高度国际化的执行团队,从而打造一个全球化运营模式的组织,这是100%会发生的。
因为中国内容,产品的国际化就是现在了,没有更好的时候,it's now
而在这个趋势的影响下,我已经观察到了除了大城市以外,二三线城市(这个概念逐渐也可以取消了)所拥有的国际化的企业案例,很多项目,都已具备从本土直接走向国际的能力,这类企业和大城市企业的最大区别在于。
其颠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城市严丝合缝精英制度所无法匹及的。
因为精英制度,本质上来讲,只解决了繁琐,很多都是服务业,比如律师,广告,金融等。
但这类国际性企业,它是产业性的,一旦做成,其动的蛋糕是万亿里的大蛋糕,它覆盖的是上中下多个链条,而它的诞生成本,甚至是低于这些大城市的精英运营组织的。
瑞幸在中国已经击败星巴克
安踏在中国已经击败耐克阿迪
接下来赢过外资品牌的是蜜雪冰城
绝味鸭脖这些本土的,以前很LOW,但市值很高的中国饮食品牌公司。
而他们的诞生地,都并非单纯的大城市而已,说实话,在如今世界的变化下,大城市有优势,但优势在缩减。对于一无所有的人,确实有,但如今的老百姓,早过了一无所有的时代了。
未来,必是智能,才能的大乱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