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恐惧到迷恋:探寻人类与高山的不解之缘

《念念远山》:一本带你走进高山世界的奇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的心灵常常渴望着远方的呼唤,而高山,无疑是大自然最震撼人心的杰作之一。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本探讨人类与高山关系的独特书籍 ——《念念远山》。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这位剑桥大学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以其对自然的深刻洞察和细腻描绘而闻名。《念念远山》是他 “行走文学三部曲” 的启程之作,于 2024 年 5 月由新经典丨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当你翻开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个被冰雪与岩石雕琢的世界。罗伯特・麦克法伦将带你穿越苏格兰凯恩戈姆冰川蚀刻的山谷,领略那里的静谧与冷峻;踏上阿尔卑斯积雪消融的山脊,感受寒风与冰雪的洗礼;走进天山山脉的冰斗,探寻古老山脉隐藏的秘密。他的文字不仅描绘了高山的壮丽景色,更深入挖掘了人类对高山的情感、恐惧与向往,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与高山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行走与书写的行者

本书的作者罗伯特・麦克法伦,1976 年出生于英国诺丁汉郡,成长于一个热爱户外活动的家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剑桥大学文学与环境人文学教授,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 。他的身份赋予了他独特的视角,使其能够将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感性完美融合。

麦克法伦的写作生涯与他对自然的热爱紧密相连。十二岁时,他在外祖父家读到了登山家莫里斯・埃尔佐格的故事,埃尔佐格在喜马拉雅成功登顶,却失去了几乎所有脚趾和手指。这个故事点燃了麦克法伦对高山的向往,此后童年的几乎所有假期他都在苏格兰山区度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高山的探索欲愈发强烈,二十四岁那年,他和朋友挑战阿尔卑斯山。这次攀登经历充满了惊险与挑战,他们沿着不稳固的雪层攀爬,山顶格外陡峭,小型雪崩不断掠过。由于装备不足,麦克法伦甚至拿自己的手指当冰镐,深深插入雪中稳住身体往上爬。这次攀岩让麦克法伦开始反思自己对登山英雄的迷恋,转而思考人类为什么愿意冒死登山。

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麦克法伦开启了《念念远山》的创作。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石,结合历史、文化、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深入探索人类对高山的神秘情结。他的文字不仅是对高山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挖掘,让读者在阅读中仿佛与他一同踏上了那充满挑战与未知的高山之旅 。

书中的高山:恐惧与向往的交织

曾经的恐惧:高山是邪灵的居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高山最初并非是令人向往的胜地,而是恐惧的象征。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高山险坡上游荡着邪灵,山顶则住着神灵,是凡人不可轻易涉足之地 。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山被视为众神的居所,凡人若妄图攀登,必将遭受神的惩罚。北欧神话里,巨人居住在高山峻岭之中,他们的存在给人类带来恐惧与不安。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昆仑山被视为万山之祖,是西王母等神仙的居所,充满了神秘与敬畏,凡人难以靠近。

在现实世界中,这种对高山的恐惧也有迹可循。阿尔卑斯山脉在中世纪被视作危险之地,人们相信山上的风暴是邪灵的愤怒,攀登高山的人会受到诅咒。苏格兰的凯恩戈姆山脉,因其恶劣的天气和险峻的地形,让当地居民对其敬而远之 。这些高山被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成为人们心中恐惧的源泉。

转变的契机:科学与探索的兴起

近三百年间,科学的发展如同一束光,逐渐驱散了人们对高山的恐惧迷雾。地质学的进步让人们开始以科学的视角认识高山,了解到高山的形成、地质构造等知识,不再将其视为神秘莫测的存在。探险家们的勇敢尝试,也激发了人们对高山的好奇与向往 。

18 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人们对自然的探索欲望愈发强烈。博物学家们开始深入高山地区,研究动植物、地质、气象等,为人们揭开了高山神秘的一角。1786 年,法国医生帕卡德和石匠巴尔玛成功登顶阿尔卑斯山的勃朗峰,这一壮举标志着人类对高山的态度从恐惧转向征服。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受到鼓舞,加入到攀登高山的行列中,登山运动逐渐兴起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登山装备也日益精良,为人们征服高山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从最初简陋的绳索、冰镐,到如今先进的防寒服、登山靴、攀岩设备等,装备的升级让人们在面对高山的挑战时更加自信。同时,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使得登山者在遇到危险时能够及时发出求救信号,大大提高了登山的安全性 。

在这个过程中,高山不再仅仅是令人恐惧的自然屏障,而是成为了人们挑战自我、探索未知的舞台。人们在攀登高山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了高山的壮丽景色,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从而对高山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敬畏与向往之情 。

跟随作者的脚步:亲临高山险境

惊险的攀登:与死神擦肩而过

在《念念远山》中,麦克法伦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高山冒险。他对攀登经历的描述,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高山的险峻与壮美,也体会到了登山者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勇气与坚韧 。

麦克法伦回忆起自己攀爬阿尔卑斯山的经历,那是一段充满惊险与未知的旅程。他们选择在冰雪还未完全融化的 6 月出发,只为避开人满为患的夏季。沿着不稳固的雪层攀爬,每一步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下一脚可能踩中岩石,也可能踩空。山顶格外陡峭,“这座山看起来随时会把所有雪都抖下来,就像抖落一件外套”,一场场小型的雪崩不断从他身边掠过,那呼啸而过的冰雪,仿佛是死神的低语 。

由于装备不足,他们只带了一把冰镐,麦克法伦甚至拿自己的手指当另一把冰镐,深深插入雪中,稳住自己往上爬。冰冷的雪刺痛着他的手指,每一次用力都仿佛要将手指折断,但他没有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高山的执着,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攀登 。

在冰川上的行进同样艰难。冰川的表面崎岖不平,布满了冰裂缝和冰洞,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行,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有时,他们需要在陡峭的冰壁上攀爬,冰镐与冰壁碰撞,溅起阵阵冰屑,那是与死神的近距离较量 。

内心的触动:对登山意义的反思

经历了这些危险的攀登,麦克法伦对登山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曾经,他像许多人一样,迷恋着登山英雄的故事,渴望像他们一样征服高山,挑战自我 。

但在亲身经历了这些生死考验后,他开始反思人类为什么愿意冒死登山。他意识到,登山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刺激和征服的快感,更是一种对自我的探索和对自然的敬畏 。

在高山的怀抱中,他感受到了人类的渺小与脆弱,也看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秘。山峰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但它却能塑造人,让人们在面对自然的挑战时,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超越自我 。

他开始思考登山与生命的关系,认识到死在山里并没有什么天然的高贵感,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对生命极其糟糕地践踏。他逐渐减少了高风险的登山活动,开始更加注重山峰对认知、感觉的重塑 。

麦克法伦对登山意义的反思,也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登山?是为了追求一种超越平凡的体验,还是为了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力量?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无论如何,登山都是一次与自我、与自然的对话,它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

高山的魅力:文化与想象的塑造

文化的烙印:不同文化下的高山意象

高山,作为自然界中最为壮观的存在之一,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多样的意义,成为了宗教、文学、艺术作品中独特的象征 。

在宗教领域,高山常常被视为神圣之地,是神灵的居所或是通往神灵的通道。在基督教中,圣经里记载上帝在西奈山上向摩西颁布十诫,西奈山因此成为了神圣启示的象征 。在佛教中,五台山被尊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信徒们认为在这里修行能够获得智慧和启示,五台山也因此成为了佛教徒心中的圣地 。印度教中的冈仁波齐峰,被认为是湿婆神的居所,每年都吸引着众多信徒前来转山朝拜,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获得神灵的庇佑和救赎 。

文学作品中,高山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各种情感和思想。中国古代诗人常以高山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情怀。杜甫的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渴望登上人生巅峰,俯瞰万物的壮志豪情 。李白的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则通过对敬亭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热爱 。在西方文学中,高山同样是重要的意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常常出现高山的形象,他通过对高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艺术作品中,高山也是常见的主题。画家们用画笔描绘出高山的雄伟壮丽,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中国山水画中,高山常常是画面的主体,画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表现出高山的气势和神韵 。西方的油画中,也有许多以高山为题材的作品,画家们用色彩和光影的变化,展现出高山在不同时间和气候条件下的美丽 。

这些不同文化中的高山意象,反映了人类对高山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它们受到文化、历史、宗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成为了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重要载体 。

想象的力量:赋予高山情感特征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观点:山的所有情感特征都是人类的想象赋予的 。高山,它本身只是由岩石、冰雪构成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想象力为其披上了神秘、浪漫、威严等各种情感的外衣 。

在古代,人们对高山充满了敬畏,认为高山是神灵的居所,是神秘力量的象征。这种想象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未知和恐惧,他们将自己对神灵的敬畏之情投射到高山之上,赋予了高山神秘的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高山的认识逐渐加深,但想象的力量依然存在 。登山者们在攀登高山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勇气、毅力和对自由的向往与高山联系在一起,赋予高山一种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精神内涵 。

我们常常会将高山想象成坚毅的象征,因为它屹立在大地之上,无论风雨如何侵袭,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姿态 。我们会用 “巍峨”“雄伟” 等词语来形容高山,这些词语不仅仅是对高山外形的描述,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看到高山,就会联想到它的坚毅,从而获得力量和勇气 。

高山也常常被赋予浪漫的情感特征。在许多爱情故事中,高山成为了恋人约会的浪漫之地。比如电影《音乐之声》中,男女主角在阿尔卑斯山的美景中相识、相爱,高山的壮丽景色为他们的爱情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在诗歌中,高山也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的美好和坚贞,如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用高山的永恒来象征爱情的坚定不移 。

人类的想象赋予了高山丰富的情感特征,这些情感特征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对高山的认知和感受。高山成为了我们心灵的寄托,是我们情感的表达对象,它与我们的内心世界紧密相连 。

人与山的关系:一场永恒的对话

征服与被征服:人类的傲慢与谦逊

在人类与高山的漫长交往中,“征服” 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无数勇敢的登山者怀揣着梦想,向着高山的巅峰进发,试图将这些巍峨的山峰踩在脚下 。他们挑战着自然的极限,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书写着人类的辉煌篇章。

然而,在这看似人类征服高山的背后,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 “征服” 的含义?当我们站在山顶,俯瞰着周围的一切,我们真的就成为了山的主人吗?事实上,每一次的攀登,都是高山对人类的一次考验,它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和渺小 。

登山者们在攀登过程中,往往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恶劣的天气、陡峭的山路、稀薄的空气,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前进的阻碍。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登山者,也无法完全掌控一切。在高山面前,人类的力量显得如此微不足道,我们的计划可能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而被打乱,我们的生命可能会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误而受到威胁 。

许多人在攀登高山后,都会对高山产生一种深深的敬畏之情。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谓的 “征服”,不过是在高山的允许下,短暂地站在了它的顶端。山峰不因人的意志而改变,它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经历着风雨的洗礼,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

这种对高山的敬畏,让我们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以谦逊的态度,去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只有顺应自然的规律,我们才能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长久地生存下去 。

敬畏与热爱:从山的馈赠中获得力量

高山,不仅仅是我们挑战的对象,更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和力量的源泉。它给予我们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

高山给予我们惊奇的能力,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伟大和神奇。当我们站在山脚下,仰望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敬畏之情。而当我们登上山顶,俯瞰着周围的壮丽景色,那种震撼和感动更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每一座山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它们的形态、颜色、纹理,都像是大自然精心创作的艺术品 。

高山让我们感受到自然之美,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在高山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澈的溪流、茂密的森林、绚丽的花海,还可以听到鸟儿的歌唱、风声的呼啸、瀑布的轰鸣 。这些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让我们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和疲惫 。

高山还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在高山的环境中,生命显得如此脆弱而又顽强。那些在恶劣条件下依然茁壮成长的植物,那些在悬崖峭壁上自由翱翔的雄鹰,都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意义 。它们告诉我们,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应该勇敢地面对,努力地活下去 。

高山对人类心灵的滋养是多方面的。它让我们学会了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让我们拥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让我们懂得了珍惜生活,感恩一切 。让我们走进高山,去感受它的魅力,去汲取它的力量,让我们的心灵在与高山的对话中得到升华 。

读完后的回响:在心中种下一座山

合上《念念远山》,那些关于高山的故事和思考依然在我心中回荡。这本书不仅仅是对高山景色的赞美,更是一次对人类与高山关系的深度探索。它让我们看到了高山在人类文化、历史和心灵中的重要地位,也让我们反思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态度和行为 。

高山,它是自然的奇迹,是人类想象力的源泉,更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秘,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或许无法像作者一样亲身攀登那些巍峨的高山,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跟随作者的脚步,领略高山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

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念念远山》,去探寻高山的奥秘,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去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相信这本书会给你带来一场难忘的心灵之旅,让你对高山、对自然、对生命有全新的认识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