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但是孔子对仁的要求,简直是只有完人才能达到的境界,对于一般的圣贤来说,这个距离,遥不可及。
《论语》里面有这么一段记录: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子张问:子文(楚国的政治家)曾经三次做了令尹,得到楚王册封的时候,他没有高兴的神色,而三次被楚王罢免,也没有不高兴的神色。而且,对于新册封、接替他职务的令尹,他肯定会把之前的经验、政令,交接给新人,这个人你说怎么样?
说实话,对于令尹这类高官,能做到三次就任三次罢免,还宠辱不惊,说实话,这一点,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办不到,不说别的,小编认识个小混混,在一家乡镇民企当个保安队长,就到处吹嘘自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自己如何如何有出息——所以说,能三次得失令尹这样的高官而有无所谓的心态,其实已经是绝大部分人都办不到的境界——这几乎是圣人的境界了。
但是孔子对他的评价很简短:子文?他这只能说忠,说明不了什么。
子张又问:那距离仁呢?
孔子淡淡的回答:这如何能算仁?
子张又问:齐国崔子把君主杀了,陈文子有一大堆家业,但为了表示自己不和崔子这类奸贼活在一个国家,于是放弃了家业。等陈文子到了别的国家,听说这些国家都有类似崔子那样的大臣(其实在春秋时代,臣子杀君主很普遍),于是又离开这些国家了。这个人你说怎么样?
孔子说:这人很清高。
因为国内有乱臣贼子,就放弃自己的家业,甘愿做流浪汉,这样的状态,孔子的评价,仅仅是清高。
子张又问:那能算仁么?
孔子说:这如何能算仁?
宠辱不惊,超乎常人的清高,这些距离绝大部分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达到的境界,但是,依旧达不到仁的境界。
可见仁是多么的难!
���_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