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表妹,十四岁,读初二,学习优秀。有一天,她说:“不想读书了”。原因是太枯燥乏味,每天还要上一十几节课,晚上十一点多睡觉,早上六点钟起床。读书越来越没有意思。
后来,就跟父母一起去外地打工,找工作时都被拒之门外,说她年龄太小,不会做,又怕她把事情弄得一蹋糊涂。最后还是勉强进了一家鞋厂打工。刚开始,她以为很简单,不会像读书一般无聊。做了一个月后,有点坚持不下来了,就连上班都打瞌睡。每天上班十六小时,早晨六点到晚上十一点才下班,一日三餐只有二十分钟。
她后悔了,早知道是这样,就不该放弃读书,打工也被别人嫌这嫌那。如果没放弃读书就不会受这个罪。而打工每天早起晚睡,工资低,现在科技日益发达,社会在不断进步,估计过不了几年还要面临失业。所以,趁现在还没有到达那个地步,辍学一个月还来得及后悔。回去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在这个经济发达的都市里,也让她明白了,打工的辛苦,以及到后来面临失业而没有能力挽救。
我们无法改变职场危机,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多读书,多学习,有些东西是在书中学到的,别人无法教给我们。就拿这次“面临失业”这个问题来说,我们虽然是局中人,但不能以个人的焦虑,好坏,主观臆断,而是以局外人来思考这个问题。面对失业,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对你造成的影响是什么?过分的焦虑,担忧是没有用的,只会让我们无法看清自己。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街亭失守后,司马懿率领十五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杀来。而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五千名军士,分一半运粮草去了,军中只剩下二千五百名军士在城中。情急之下,诸葛亮心生一计,命所在的人员都装扮成老百姓,在各自的地方打扫 。如果魏兵进城,谁都不许大叫,违令者斩。
当司马懿看到这种情况,以为有埋伏,命大军后转,后军做前军,前军做后军,望北山路而退。诸葛亮的大智慧就在于将自己由“当事人”变成“旁观者,”跳出了一贯谨慎用兵的风格,兵行险招,使出了“空城计”这一千古流芳的计策。而另一位谋略家司马懿则恪于“诸葛亮一生唯谨慎”的思维方式。
无论对待或处理任何事情,都要学会用智慧的思维方法,换位思考,从旁观者的角度分析事情的利弊得失,你就会发现一个新的天地已经向你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