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复旦步行街还没拆的最后几年里,我常去那儿的一个书店,滴溜溜的眼,最终总会聚焦在店外的新书广告上。《追风筝的人》就这样进入我的视线。
从图书馆借来,翻开了前两页,记住了那个我尤其喜欢的开篇:我成为今天的我,是在1975年某个阴云密布的寒冷冬日…可是截止还书日,依然只看了前面几页,因为一些生活琐碎。
就在上月,这本书再一次出现在面前。我轻拂暖黄色封面,似乎对旧友低语,你回来了,我不能再怠慢了。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一句时时在我心间萦绕。简短的文字,却在我心里掀起了狂澜,埋藏着虔诚。
2
全书平实而有力量的文字,读起来酣畅淋漓。不得不说,文字是有魔力的。哈桑,对文字有着极强的感知度。他目不识丁,一个仆人的儿子,对那些谜一样的文字十分入迷,那个他无法接触的世界深深吸引了他。
小说中的“我”——小少爷阿米尔,与哈桑都最喜欢罗斯坦和索拉博的故事。罗斯坦在战斗中,给予他的强敌索拉博以致命一击,最终却发现索拉博是他失散多年的儿子。
听着这个悲伤的故事,哈桑为之动容,泪流满面。
有时我给他念这段话的时候,他泪如泉涌,我总是很好奇,他到底为谁哭泣呢,为那个泪满衣襟、埋首尘灰、悲恸难当的罗斯坦,还是为即将断气、渴望得到父爱的索拉博呢?
在哈桑与拉辛汗的极力鼓励下,小少爷阿米尔写下短篇小说处女作。一个男人得知眼泪流进魔法杯后,会变成珍珠,眼泪越多,珍珠越大,财富就越多。罕有眼泪而又贪婪的他于是杀害了心爱的妻子,哭成悲伤的泪人。
这个精心构思又得到拉辛汗认可的讽刺小说,却被从未进过校门的哈桑看出了情节中的破绽。
“如果让我来问,那男人干吗杀了自己的老婆呢?实际上,为什么他必须感到悲伤才能掉眼泪呢?他不可以只是闻闻洋葱吗?”我目瞪口呆。这个特别的问题,虽说它显然太蠢了,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我无言地动动嘴唇。就在同一个夜晚,我学到了写作的目标之一:讽刺;我还学到了写作的陷阱之一:情节破绽。芸芸众生中,惟独哈桑教给我。这个目不识丁、不会写字的哈桑。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尤其前五章,对我们初学写作者起到很好的启蒙作用。不是吗?文字不必过于华丽,打动人的才是好的。小说的构思可求奇趣又必须符合常理。
文字是扇秘密的门,钥匙在我手里。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这样的钥匙,打开文字之门,不同的人看到却是全然不同的世界。我自知对文字不那么敏感,然而书中随便找出一段,都是我喜欢的。
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地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调的生活画布上。
我对他脑海盘桓的念头常常一无所知,可是我在他面前怎么就像一本打开的书?到学校上学的人是我,会读书写字的人是我,聪明伶俐的也是我。哈桑虽然看不懂一年级的课本,却能看穿我。
我们是否知道我们心中的风筝到底在什么地方,人生错过就不会再得到,也许我们会忏悔,会救赎,但这些似乎都已经晚了,每当天空放飞起风筝的那一刻,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我们是否真的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3
我想,如果像我这样,没有如哈桑天生般对文字的敏锐嗅觉,通过对文字的长期浸染,还是可以慢慢培养的。
事过三十年后,我还能忆起初中语文老师讲到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时,他用大拇指和食指麻利地将硬币排在讲台上的形象画面。这个“排”字的生动运用就永远地植入我们脑海。当学生写“母亲很矮”时,老师提示我们,用“母亲个子不高”是不是更合适?好的语文老师总会教给我们这些启示,思考与技巧。
在我自学美国文学史时,当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跃入我的眼帘,我脑海里顿然蹦出另一个词:愤怒的种子。让我联想起儿时的一个片段。
我父亲一有机会就喜欢带着孩子出去开眼界。比如他去县城开会或是买些东西,去九江,景德镇帮熟人办事情。我们村庄离县城有三十多里地,就那时一般乡民而言,去县城就是罕见的出远门,自然地,一个熟悉环境之外的新奇世界,对八九岁的我更是新鲜。
父亲开完会,拿着当时求之难得的平价票,去供销社买化肥。可能临近中午下班时分,那个售货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一副极不耐烦的表情,一个俯视我父亲的姿态。为了在吃饭前把事情办好赶回家,父亲对小伙子说好话,近乎央求的语气。彼时小小的,怯怯的我,并不能为父亲做什么,但是在我的眼里,我的心里有一种或多种东西正在滋生,这不仅包含着愤怒。也正是这样或那样的因素一起造就了今天的我。
4
人们常说,在这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还好有俊美的文字作伴,最能长久地温暖着我们,在黑暗中看到光亮。我们也希冀能用文字宽慰自己,温暖亲人,朋友或更多的其他人,表达内心的爱。
来简书才写一万字,写了我的祖父,http://www.jianshu.com/p/374db34e0cad
父亲http://www.jianshu.com/p/e9c3d363d239
与母亲。http://www.jianshu.com/p/03d8b5a42262
令我欣慰的是,无论好与坏,每篇文章发给父亲后,父亲热心地读,母亲倾心地听。兄妹欣赏我的“大作”后,认真地转发到朋友圈。我们之间的情感用文字真正连接起来。尽管我们从未对亲人说声:我爱你。写作也算是爱的另一种表达与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