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热闹、随大流
大多数人生活中常常会有凑热闹、选择上有随大流的时候。
从每天早上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从众状态:
吃早餐,看哪里人多,我就去吃哪的。
上班路上刷刷新闻,发现有自己感兴趣的,点进去大致看了一会儿,就开始看评论,本来在看新闻本身内容时,内心还是比较平静的,当看到评论出现了各种各样抨击新闻内容时,不自觉就变得气愤了,并且加入了抨击阵容的一份子。
工作上,同事们正在对新来的某个实习生指指点点,说三道四的,觉得这个实习生能力不行。
你听了许久,虽然没有发表什么样的意见,但等到与实习生开始共事时,你惊人的发现,在你们还没有做任何事情的情况下,你竟然就开始觉得实习生能力不行。
等到部门开会时,领导提出了一个问题,给了你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与讨论。
等到发言的时候,看着自己前面的同事一个个提出各种各样的观点,待轮到自己时,突然发现好像所有观点都被他们说完了,我没有什么观点了,a同事的观点和我想得差不多,于是就表达出与a同事的观点差不多。
下班回到家里,还算比较上进,想报培训班来学习,匆匆忙忙的到网上找到了一个人气似乎特别旺的培训班,在什么都没了解的情况下立即报名,殊不知,那些人气存在被刷出来的可能性。
睡前看到了众人追捧的电视剧,于是立马下定决心要开始追剧了,或许这个剧真的对自己没有一点帮助,也完全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
就这样,我们从众的一天就结束了,这些情况不是个例,大多数人的一天都是在做着类似这样从众的事,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事情的结果将会变得不如人意,比如浪费到自己的时间、金钱、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伤害到他人从而被朋友与爱人远离等能给自己造成痛苦的后果。
当事情的结果变得不如人意的时候,我们常常又会感到后悔,懊恼,并逐渐变得焦虑,而焦虑又会带来更多的从众,从而深陷从众,无法自拔,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独立思考能力。
一、什么是独立思考
什么叫独立思考?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在跳出大多数干扰的情况下进行思考。
二、为什么要独立思考
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的人生就将不再是自己的了,无论是观点、行动还是思想,都是完完全全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复制粘贴,被他人牵着走。
而人与人之间的成长环境与背景因素相差又甚远,他人的一些行为对他人来说可能影响不大,甚至能带来一定的进步,但对自己来说,不确定性却很大。
就比如很多高中生与大学生,看到比尔盖茨退学创业,成功打造出了微软这样一个特别牛的企业,加上他们被社会上一些“读书无用论”的声音所影响,接着他们就认为,读书没有用,创业才是硬道理,于是一个个热血沸腾,鬼哭狼嚎的叫喊着要去创业。
有多少去创业了,多少没去,这个我不知道,但我想那些去创业了的,如果自己没有全方位考虑清楚,成长环境、背景因素与比尔盖茨又相差甚远,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创业失败,难以取得理想的成就,影响了自己的人生,过得不幸福。
所以,独立思考能力我们不能缺失!
那么,阿胖接下来将告诉你,如何掌握独立思考能力!
三、如何掌握独立思考能力
先来想想我们为什么没法做到独立思考,总是从众?
可以把我们的大脑想象成一个节约又胆小的人。
在原始社会,我们随时随地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而我们的精力又是有限的,如果不尽可能的在每一件事情上都去节约精力话,等到遇到能要我们命的事情时,我们如果没有精力去面对,常常意味着就是死亡。
而同样,原始社会的我们很弱小,弱小的时候怎样才能顺利的存活更久?当然是结伴而行。
团队是有巨大力量潜力的,拿我们从小都听过的一个例子来举例,一根筷子,很轻易的就掰断了,两根筷子合在一起,就开始变得难以掰断了,而三根筷子合在一起,你会发现你完全掰不断了,这就是团队的力量潜力。
如果我们合群,意味着我们在原始社会就能够很好的活下去,所以“胆小”的我们也就变得特别喜欢合群。
而这两点来自原始社会的特性,成功的延续到了现在,面对海量的信息,光筛选就已经是件难事了,如果还要思考与分析,节约精力的我们难以答应,所以,结果就是什么样的信息先出现在我面前,我不用去思考与分析,直接去相信这个信息就好了。
过去是害怕死亡,现在不至于死亡,但我们却是害怕犯错,而跟着大部分人的选择走,要错大家也是一起错,我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珠,所以,很自然的在选择与行为上就随大流了。
其实这些害怕死亡,害怕犯错的本质都是害怕痛苦,想待在舒适区,所以,我们掌握独立思考能力的第一步,需要不断的去做一个反向行为来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意识,那就是跳出舒适区。
1. 跳出舒适区
舒适区可以看做后路,而跳出舒适区的方法,则是断绝后路。
断绝后路这个方法的原则很简单:找到一个人或一个行动,能让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得不为目标而继续坚持下去。
举个例子,我之前想要通过每天都跑步,坚持一个月的方式来强身健体,之前有过几次失败的经历,原因基本一致,一旦下雨、加班、身体有一点点不影响跑步的不舒服,就立刻选择了休息,而一休息就完全停不下来了,硬生生的在舒适区待了大半个月。
所以,近期的这一次,为了防止原始的特性再次作怪,我用上了断绝后路的方法,找到一个跑步打卡软件,上面时间、路线、速度都清清楚楚,并开始每天分享到朋友圈打卡,我又是一个在意朋友看法的人,既然开始了,就没办法中断了。
于是我就坚持了一个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不断的做类似的训练,你将会变得习惯跳出舒适区,并待在非舒适区成长!
注意:
在选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要全面考虑,不能给自己任何漏洞钻,之前我在那一个月跳出舒适区的过程中,也还是想过偷懒的,想着怎样做到又在朋友圈晒出记录,自己又能不锻炼,但这个跑步app貌似把这点考虑进去了,我冥思苦想也没找到,只好坚持下去,最终也达到了目的。
在跳出舒适区时不要跳得太远,一步一步的跳,可以看下图,我们最好的方法是从舒适区跳到学习区,而不是恐慌区。
如果我之前很少锻炼,突然让自己每天锻炼两个小时,连续锻炼半年,这样直接就跳到了我的恐慌区,结果也只是灰溜溜的跑回舒适区。
2.区分“事实”与“意见”
当我们习惯跳出舒适区后,我们自然也能开始不沉浸从众,而愿意独立思考了,而影响独立思考结果合理与否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要区分“事实”与“意见”。
比如,我们现在准备选择某个培训班,我们在选择上已经不从众了,并且能够做到独立思考,在我们审视这个课程时,发现有一位领域类相对知名的人物推荐了这款培训班的课程,哪怕在我们独立思考的状态下,由于知名人士的背书,也会很容易做出报名的选择,这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把事实与意见混为一谈的案例,最后的结果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用上5w1h这个分析模型,那结果将会大不一样了。
Who(谁)、 What(做什么)、 When(何时)、 Where(哪里)、 Why(为什么)、How(怎么做)
就拿刚刚那件培训班的例子来说,当我们面对一条这样的评论:“我是某某某专家,这家培训班的课程在细节上处理的特别好,讲解的非常详细,适合任何的零基础人群,我鼎力推荐!”
接下来我们用5w1h来分析:
who:某某某专家
what:推荐了这样的课程
when:在这个课程刚上架不久
where:在一个不知名的小平台上
why:可能有利益勾稽关系或真的使用过
how:我需要仔细斟酌
以这样的顺序,填入相对应的情景,会发现整个事情的脉络展现得特别清楚,自然也就更好的做出准确的行为。
这个专家是在不知名平台上推荐的这个课程,并且课程刚上架不久就出现了他的评论,平台信用度低,专家评论时间太短,也很可能是有利益勾稽关系,所以,我还是选择不购买。
你看,用上这个模型,我们面对事情时,能剖析的特别全面清晰,也就更容易做出合理的决定,诞生优秀的想法。
总结:不想再凑热闹、随大流了?可以通过文中的的关键两步,跳出舒适区与区分事实与意见,不断训练,你也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独立思考者!
我是阿胖,多平台签约作者|写作教练,专注自我提升,欢迎关注,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