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爷”是潮汕对神明的统称。很难说清楚潮汕有多少“老爷”,但潮汕本地成家的女子,心中都有一份“拜老爷”的“时间表”:从年头到年尾,拜天公、拜财神爷、拜土地爷、拜妈祖、拜司命公、拜床脚婆……“拜老爷”是潮汕的一种文化,一种习俗和信仰。潮汕人在无数艰难时刻,心中都有一个信念:“老爷保号”(保佑)!
我从小就知道“拜老爷”是阿妈的诚心大事。老爸要出行、要做生意,我们要“出花园”(潮汕成人礼)、考高中、上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阿妈都要到老爷宫拜一拜,祈求顺利和平安。遇到难事,阿妈还要“请杯”、“请签”。我心想:“老爷”可真是太忙了!管平安、管升学、管工作,还管姻缘诸事。当然,阿妈可不是“临时抱佛脚”,平时的“老爷生”、“时年八节”、“初一十五”,她一概没有错过。
我2008年到深圳代课,2009年第一次考编就顺利通过。一外地同事向我“取经”,我随口一说:“我妈拜了老爷的。”她立刻问:“去哪里拜?我赶紧叫我妈也去拜拜。”我被她逗笑了,把我的笔记本送给了她。
我有时会陪阿妈到老爷宫拜老爷。一年中老爷宫最热闹非凡的时候,是腊月廿四送神明上天和正月初五迎神回人间——这是“老爷”们的大聚会。恰逢寒假,我都会陪妈妈去拜老爷。我的工作通常是帮忙提祭品,还要帮阿妈清点是否有漏拜的老爷。
老爷宫此时盛况非凡:人头攒动,烟火缭绕,有时还搭戏台唱潮剧“做纸影”(潮汕的木偶戏)。祭桌上摆满三牲、水果、糖果、烟茶,还有各款银纸钱。我一切要听阿妈的吩咐,因为如何摆放祭品是有讲究的,什么老爷放什么银纸也是有讲究的。
点香是个技术活。人太多,摩肩接踵并不夸张。小油灯的灯芯只有一小摄火,点燃一把香并不容易。好不容易点燃了,既要小心你的香烫了别人,又要避免别人的香烫了你。每次我去上香时,几个大香炉已插得满满当当。身边的婆婆阿姨们早就练就一对“铁沙掌”,穿梭于香炉之间,一顿行云流水,香都上好了。但这活到我手上总是战战兢兢:扎得浅香会倒,扎得深又怕烫到。
拜老爷时要“说话”,我原觉得这应该是“悄悄话”,却看周围人念念有词,吉利话句句押韵。我侧耳倾听,大多是“合家大小平安”之类的。轮到烧银纸了,烟熏火燎绝对是催泪弹,眼泪总是忍不住夺眶而出。后来有经验了,陪阿妈去拜老爷口袋里总要带几张纸巾。
每次去拜老爷,老妈对我的穿着是有要求的,偶尔穿了不合老妈眼光的衣服,老妈会说:“换一套。”我初初以为见“老爷”要大方得体,后面却很快心领神会:拜老爷几乎是全村人员最集中的时候了,你可能会在那里遇到亲戚朋友、“厝边头尾”、老师同学……有时一年见不到一面的“番薯藤接稻蒿草”的亲戚也会遇上,自然不能穿得太随意。
总之,遇上了,总不免闲聊。长辈们无不热心:读书时问成绩,工作时问收入,到了婚龄,又要关心一下是否“谈朋友”,谈了朋友又要关心何时嫁娶。话说,这时我就是阿妈凡尔赛的“脸面”。若人夸漂亮,阿妈必说:“也就凑合。”若人夸成绩好,阿妈必说:“还要操心。”若人夸我工资高,阿妈又说:“唉,房价也高。”哈哈,“老爷”听了是否也会发笑?
我嫁了个“外地人”,又在深圳定居,所以并未承接潮汕“拜老爷”的习俗。但一闻烧香之味便有亲切之感,凡遇难事,只要听阿妈说有“老爷保号”也顿时豁然开朗。
这大概就是潮汕人的血脉使然吧。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