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的就听说附近的中学今天要正式举办一场同学聚会,大家称之为“晚会”。晚饭后,随着音乐声渐渐想起,左邻右舍的氛围也跟着沸腾起来——
“走啊,看晚会去啊”
“马上马上”
“喂”
“怎么还没来啊?快来带两个凳子来”
“好嘞好嘞,马上就来”
“宝宝的水也要带过来”
……
收拾好下午刚买的安全座椅,我和先生也准备去凑个热闹。
先生一胳膊抗一把藤椅,手里拿着保温杯,另一腋下夹着我的小猪腰枕,再牵着我的手,我们慢慢悠悠地下楼。
对于乡村中学的一场晚会、一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同学聚会,我本来是不抱什么希望的,甚至觉得先生的阵仗架得有点大,看着粉红色的小猪腰枕,心里怪不好意思的。
晚会是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的,我们去刚好赶上暖场结束,第一个节目正式开始。台子搭得很大,显示屏足有操场主席台那么长和宽,架子顶射出的灯光在马路对面的楼群外墙上闪耀出花一样的光环后,向上直冲着星星追去。操场上舞台前的位置是早就没有了的,后面的空旷地也不适合我一个准备坐着的孕妇,先生在操场主席台上给我找了个人相对稀少的地方,放下椅子摆好小猪腰枕,扶我慢慢坐下来。我坐着正斜对着舞台,又比较高,除了看不到演员的腿之外,其他看得一清二楚,视野极好。先生美其名曰这是我的“C”位。
随着“东方红”、“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太极扇”、“新浏阳河”、“今天是你的生日”、“致橡树+海燕+归去来兮辞”等一系列颇具时代感的音乐、舞蹈、诗朗诵渐渐滑过去,我慢慢开始不再只是“看个热闹”。79届的高中毕业生,里面还有些78届的“学姐”们,算来到现在,已全部是55岁往上走的年纪了。他们从毛泽东的时代走来,或许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历了大饥荒、经历了挣工分、大炼钢铁修水利等等艰苦,幸运地赶上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到现在迎接祖国七十华诞、见证“中国梦”的日渐盛开……而今站上舞台,统一的着装、曼妙的舞姿、高亢的歌喉,伴着不算标准的普通话所展现出来的蓬勃气势和青春活力,丝毫不逊色于新一代年轻人。那种沉稳中散发出来的活力叫人羡慕,甚至看着她们的身材都叫人自我怀疑。
我是不喜凑热闹的,更何况还要时时关注腹中宝宝的动静,若不是节目真的好看,我是不会留到最后的。节目真的好看。
若是一定要评一个差一点的,倒是他们孙子辈儿的小小校友们献上的舞蹈略逊色些。
先生没有带自己的椅子,一开始站在我旁边,像个护卫的骑士。但和骑士说话不太方便,因为骑士需要把腰弯得像只大虾米,我想这让骑士先生很不舒服,所以没几分钟他就席地而坐了,“反正衣服晚上也是要洗的”,他说。
然而即便是坐着,操场的水泥地也是叫人不舒服的,先生时不时就换个姿势。临近尾声的时候,先生干脆站起来给我按摩颈椎和肩周。
“他们这一届啊,已经有十几个死了的”
“不容易。聚这次后怕是没有了”
“黄**挺爱张罗的”
“嗯哪,也多亏他张罗,搞得不错”
“以后怕是冇得看咯~!”
晚会结束了,先生给我的按摩疗程还没结束,我们决定既然开始就享受完一整套服务。于是上面那些路过的对话时不时飘些进耳朵里。办完此一次,下一次不知何时再有,或许永远不再有了。这让我想起两天前看国庆大阅兵时的父亲。
大阅兵的直播是上午十点开始,阅兵八十分钟,之后是盛大的群众游行。母亲午饭端上桌的时候,游行还没有结束。过节的菜很丰盛,我和先生很快就坐到了餐桌旁,而父亲潦草夹了几个菜,端着碗迅速回到了电视机前的沙发里。印象中之前父亲是没有在那里吃过饭的。
“吃完饭再看嘛!明后几天电视上都是这个”母亲不喜欢吃饭不上桌。
“这个是直播,以后都是重播” 父亲一本正经的回答。
那天中午母亲特地做了今年的第一次芝麻糯米粑粑,用的是今年新种的芝麻、早上特地去买的新鲜糯米,按父亲的喜好放多多的红糖……然而父亲没有回碗。
我们吃完饭回到沙发上时,父亲显得格外高兴。“今年的搞得不错!” 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大概指的是群众游行不错。今年的游行从毛主席时代开始,把建国以来各个重大的积极的历史事件都做了花车和群众表现。像我偶尔瞥见的安徽小岗村“田地到户”和扎着两条马尾辫、穿着衬衫半裙、骑着二八杠自行车的姑娘小伙儿们,我和先生看起来是一种复古,在父亲看来,那是他们曾经逝去的青春。
逝去的苦难在今天的“晚会”上被编成了快板儿博得大家哈哈大笑,逝去的青春被一笔带过,而美好的未来、谁也没有把握还能享受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