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翻阅2017《财经》年刊的时候,读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正位的一篇文章《倡导经济研究的中道》,也有一番自己的所思所想,于是作文以记之。
中道或中庸思想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国人长期尊奉的最高伦理准则与道德理想,是普遍使用的思维方法。中道注重恰到好处,把握好“度”、重视常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用缓和、和谐、适度的方法,来消融矛盾、稳定社会。
治世尚中道。我国改革开放实践中有大量运用中道思维的案例。正如吴敬琏先生所说,“二元”成为这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中国的渐进式、双轨制改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各种试点改革等,无不体现着这种智慧。新时代,我国宏观经济及国民经济管理也充满了中道智慧。如:“更好把握稳和进的关系,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时机,把握好度”;“需求侧起着为解决主要矛盾营造环境的作用,投资扩张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决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等。
治企倚中道。经营治理企业就是经营人,经营人就是经营人心,而人的心思变化多端。治理企业的背后,就是对于人心的把握,而这种把握必须以正心、正向的文化思想作为支撑。所以说治理企业,文化要先行,这是企业治理的根本方向。要以不偏不倚的务实态度(中庸之道)遵循“天道”(自然法则)来塑造企业的文化,从而守中固善,统率治企纲领。以精纯专一的态度探究企业管理的本质,把握其本质具有唯一性的特点,不被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日本“企业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在其《关于中庸之道》一文中说,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
处事凭中道。有一位领导谈及当年提拔到异地履新,临行前主管领导叮嘱他多看看《中庸》,当时也没放在心上,凭借年轻气盛、学识过硬,尽情施展才华,事上磨炼多年后,这位领导常在众人面前念及此事,想必是受益良多。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对事情的看法都不尽相同,所以很难达成共识,因而彼此之间产生是非、争执是正常的。治理一方天地。应允执厥中,讲究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处理事情时不可太激烈过分,应拿捏有度、守正持中,在对立统一中达到均衡与和谐。如早年的曾国藩,做起事来手段单一、风格强硬、纯刚至猛、一往无前,因此处处碰壁,落得个皇上猜疑、地方排挤、四面碰壁、八方龃龉,几乎陷于举国不容的境地。一番自我修为后,方晓得中道思想的妙处,才有一拳打得百拳开的局面。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谓“中”是指“喜怒哀乐之未发”,内心平正无偏无易。所谓“和”是指喜怒哀乐已发,但能合乎法度。“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