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器长精神——《百鸟朝凤》观后

为什么要坚持一把唢呐?

这个问题,是电影《百鸟朝凤》故事叙述的内核,所有的表达都在此事上建立。由此问题,才可以理解《百鸟朝凤》的表达。只是一把唢呐,一件民间乐器,为什么就不能放弃?自古而今,多少事物都消亡在了历史之中,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湮灭一直在发生,凭什么一把唢呐不能?

若不能解答这个问题,是无法理解《百鸟朝凤》的。

我生长在南方,小时候是见过唢呐的,自然也听过唢呐。在我小时候,村里的红事上已经不见唢呐了,和那些动静的响器一样,唢呐只用在白事上。只要听见唢呐,就是悲事。年少不懂丧事,加上当时的丧礼已无庄严,除去本家之外,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村民围观,唢呐锣鼓一发响动,反觉好笑如戏,徒添热闹。行丧的间隙,本家会铺排盛大的丧饭,总有十几个大桌,桌上鱼肉之类,与喜宴无别,只是会多一盆豆腐,所以吊丧也叫吃豆腐饭。

所以从未觉得唢呐动人,反觉吵闹。在家里看电视,关着门窗也挡不住那声音透过来,第一反应会是嫌弃。长大懂事之后,在外读书,回村里碰见几次丧事,也只觉唢呐的声音刺耳难防,无所逃遁。心里对这动静的评价,是具足土气和粗鄙,乡间野音,不入大雅。

看《百鸟朝凤》时,就随之回忆自己对唢呐的印象,依稀记起在某次丧事的间隙,我从吹唢呐的老头手里拿过来试吹过,吹得腮帮子发疼,也没有吹响。反而被老头抢过去在我耳边猛然吹了一下,炸开的声音吓了我一大跳,当时以为耳膜被扎破了,气得脸涨得通红,转走跑开了。

看电影里的师徒用唢呐模仿各种鸟叫,似乎有所明白,原来这件东西还可以是这样的用法。甚至想到凤凰是鸟中之王,能够吹“百鸟朝凤”,那是不是说,唢呐的声音,是凤声。

世上有凤凰吗?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如此司空见惯的一件土里土气的乐器,模仿出来的会是凤声吗?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成为唢呐不能消失的理由。至少在我的成长经历之中,不知唢呐存在的必要。

看到有一种表达,声称唢呐代表了过去传统,成为唢呐不能消亡的理由。唢呐不能丢,是因为传统不能丢。这是一则观念,面对的不是唢呐,而是传统。甚至也不是面对传统,而是面对时代,要抓住一点存在。

于是关于唢呐的求证,隐含了对于传统的态度,甚至联系到了电影的外面。我们的时代之中,有对于传统的恢复、保护的思潮。许多人从一个颠覆的观念之中重新开始审视我们的过去,并从中建立价值感与存在感。

唢呐应该被当做传统的一部分而接受吗?

今天的我们与传统脱节,不知如何定义当下,展望未来。由此在尊重传统的目光来看,保存一切从传统而来,乃至于传统相关的事物,成了一种天经地义。天经地义意味着,并不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说明,阐述价值或者呼应生活,只需要贴上了传统的标签,就可以因为认同而获得存在的价值。

阻止唢呐消亡被置换成了阻止传统的消亡。今日的中国,这一类的事情,多有发生。

不得不说,这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做法。在我个人看来,这样的观念非但不能证明唢呐不应该消亡,反而从另一面证明了唢呐消亡的合理性。要知传统本身也是发展进化而来,如果因此就要保存,那先民的钻木取火工具,是否要保留到今天,成为日常取火的工具呢?

如果说唢呐是传统的象征而存在,这一命题该如何证明?除了唢呐之声,其他乐器就不能了吗?

唢呐不是唯一的表达,不能只是因为先辈用过,所以就成了保留的理由。如果是这样,那只是尊重先辈的感情的放大,只有私情的合理。情理因相融却不应置换,今天的人们多不明此理,由此错解许多传统。

再有一种维度,声称唢呐是中国的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创造,所以不能消亡。若是消亡了,是中国文化符号的消亡。文化相对于传统,有着更高层级的理性的思考。但相同的道理是,唢呐只是文化的产物,并不是文化本身。唢呐的消失,会影响到文化的消失吗?如果是这样,岂不是应该更用力于保存文化吗?因为无力的文化,才会让文化符号消亡。

仍旧无法解答,即便唢呐可以代表中国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就只是过去吗?如此为了坚持文化而保存唢呐,唢呐自身的存在合理性在哪里?一种需要外力加持才能生存的乐器,真的需要存在吗?

如果已经从每个人真实生活剔除,只是活在文化意识之中,这样的乐器是活的乐器吗?为了保存而保存的东西,是丧失了自身的价值的东西。

何况,曾经中国也是没有唢呐的,为什么就不能消亡呢?从考据来看,唢呐只是中国人使用的乐器,是随着丝路开拓而从西方流传进入的,并非中国人的创造。

不从情怀,不因传统,不由文化,在如此情况下,请问,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保留唢呐?

以此,可以看看《百鸟朝凤》,谈一谈传承!

影片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就从“传承”一词两字而言,那么上半部讲的是“传”,下半部说的是“承”。一本电影,讲清楚了何为传承。

上半部的传,是焦三爷收徒传艺的过程,以最终传声游天鸣结束。传艺的过程很有意思,开始就是择徒。

选择是需要依据的,这是看待一切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观念在电影中被重现了一遍,也是之后焦三爷说出了为什么会收游天鸣为徒的原因。

因为一滴眼泪。

世上能够打动人的眼泪,绝对不是为自己而流的眼泪;只有为他人而流的眼泪,才能震动人心。尤其是孩子对于父母的眼泪,在中国文化意识之中,尤为得到肯定。为什么孩子为父母流泪受到肯定?因为中国人推崇的是孝道。

什么是孝道?简单而言,就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因为从父母爱自己的过程之中感受到了爱,因此学会了爱人,首先面对的是父母,是人心自然的真情。孝道由此而生。

爱人,就要打开自己,感受对方,所以必然磨灭自私。这是古人推崇孝道的关键。游天鸣为摔倒的父亲流泪,毫无作伪,表明其心里有他人的感觉,所以能不自私。

今天的人说孝,总是用孝顺这个词。其实顺和孝不是等号,只是孝子往往有顺行。比如游天鸣再不情愿,还是依从了父亲去学了唢呐。父亲在路上也再三告诫,让游天鸣凡事都要顺着师父。今人于此不能理会,以为抹杀个性,却不知此处正是自我建立之基。

顺,不是委屈自己,而是承接事物。一件事能不能先接下来,这就是顺。逆着来拒绝是容易的,但顺着承下来,把事情做好,这是生命的真实。每一个生命生下来之后,首先要迎接的就是命运。没有人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想要的家庭出生,生命本就是从接受开始,是为顺承。今天中国的孝道文化被人批判,但批判的人却不知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从这一顺字开始。

能流出眼泪的,总是温柔的人。温柔的人,长情;长情,往往能够全乎始终,不至于半途而废,也是顺承。所以焦三爷不是心疼游天鸣被打死,大众的同情,是混沌的感性,内里糊涂。焦三爷收徒,是有原则,是具眼光,是下判断,这个头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磕的。

之后游天鸣中途退转,在家里墙根听见父亲和同村人的一番对话,立时就回到了师父的身边。这是为什么?是被动,还是主动?

为了不让父亲失望,不是丧失自我,而是在乎父亲的感受。

不过这只是基础,对于要承接一艺,还远远不够。内德不过是坚定,要做成事情,需要的是真实的行为。

电影的情节表达强调了吹唢呐要气足。有意思的是焦三爷传授练气的方法,要用一根芦苇去河里吸水。这让人想起了小时候看的武侠故事,师父训练徒弟,都是从类似的简单行为实现的。小小举动,往往用意深远,这不是个人发明,而是群体智慧。因为涉及到了师徒传授,中国文化博大由此可见一斑。

师徒传授,在今天已不多见。今天有的是老师和学生,但本质是师生共享一套知识;师父和徒弟则不然,是师父得让徒弟学会了,成一个人。另一本电影《一代宗师》里,叶问拜师,师父陈华顺给他上一根腰带,说一条腰带一口气,以后要凭这口气做人。

吹唢呐的开始,也是练气。焦三爷说,吹唢呐要气力足。古人讲气力,今人讲力气,可笑颠倒。观影的时候感叹,谁料得吹个唢呐,居然要改变自身至如此!要知道所谓人活一口气,呼吸改了,人的性格与命运也就改了。呼吸一气是天生的,随人不同自有区别,通过锻炼而产生改变,就是人可以做到的不同了。

两个孩子,游天鸣改了,蓝玉却没有。蓝玉天赋好,所以只是天赋发挥,才比师兄快,他的气本就比天鸣要长。吹鸡毛也好,吐水射木牌也好,都是显出蓝玉的天赋高于天鸣,这天赋连焦三爷也不忍忽视,所以勉为其难收下了他。

但蓝玉的一切只是仰仗天赋,有天赋则不费力,也就是实际上他自己并没有参与到唢呐之中。他能驾驭唢呐,唢呐却改变不了他。蓝玉聪明而善变,从割麦子也可以看出来。焦三爷要的是个有长性的人,能把唢呐传下去,他知道蓝玉不是,一开始就没打算收,这是他的见识和眼光。

何止吹唢呐要气长,选徒弟也是。气息长短还可以从芦苇吸水来练习改变,但是性情天生,就很难调了。焦三爷选天鸣的观念古老,是个传统,是认可孝。

孝是德行之基。唯有德行,故能长久。古人的观念,甚至王朝的气数,也在德行。德长故久,无德则败坏。

为什么德行能够长久?从游天鸣就可以看出了,坚持练习,连气数都改了,呼吸都变得悠长。这就是积德累行之功。

德在哪里?从他的坚持可见。

焦三爷有一箱子唢呐,大大小小,更有师辈传授下来的。他将唢呐传给两个徒弟,珍之重之,要徒弟爱惜。有所谓离口不离手的说法。不离手,就是唢呐成了身体的一部分,将自己的生命意识灌注到了一件器物之中,是修身之道。从对待器物的态度来锻炼自己,养成爱敬。

焦三爷用对待唢呐的方式对待徒弟,个头小的调门高。他选的传人,有德行的根基,有改变自己的志行,珍惜己物的呵护。从对待一物去看见自己,从对待一物去养成自己,所传如此,所修如此。

唢呐可以改变人,这就是人从物上学会的修身。唢呐之上可以看清楚自己,提升自己。这是焦三爷真正要传的东西。不是传唢呐,是传做人。

人是什么样子的?今天的人乐于去讨论一个人的天生特质和习性,但是古人却说修身,说的是改变和提升自己。经历的每一件事,都在提醒人该如何面对自我。

从这一点看孝的意义,孝是一种回应。对于父母爱的行为的回应。同样的,练习唢呐也是在凝视回应。了解自己的方式,是看见自己的作用处的回应。听唢呐的响动,可以知道自己吹得如何。那么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知道自己做人如何。

《百鸟朝凤》中提及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人死之后,唢呐匠前往吹奏唢呐。但唯有德行高尚的逝者,唢呐匠才会吹奏《百鸟朝凤》,哪怕是有钱财也换不得。

看得明白,这不是唢呐匠拒绝他人,而是唢呐匠拒绝自己。拒绝自己成为唯利是图的人,拒绝自己丧失了德行。曲子本无高下,但唢呐匠为什么制定了这样的规矩,这是为了守住自己。

这是唢呐匠立身的方式。

为了目的,自然什么都可以做;但若从德行而出,才见世上的事,是有分别的,有善恶对错。有的人能用《百鸟朝凤》相送,有的人却不能,为什么?这是唢呐匠自己有了是非,是唢呐匠自我清晰,区分了世事的不同,可为与不可为。

一句话,《百鸟朝凤》不是荣耀,而是是非分明。并不是唢呐匠有评判他人德行的权利,而是唢呐匠得明白自己的是非,为人的良知。做人不是为了死后得一曲《百鸟朝凤》,而是有了《百鸟朝凤》,才知在世间做人做事,是非不同道。

其实何止唢呐匠有《百鸟朝凤》,在中国的传统中,每一个普通人都会有褒贬,这种褒贬的依据来源,不是别的,正是内德良知。世间总有百鸟之音,但是百鸟终究朝凤为尊。世事千万选择,终究以自身的良知为始。不离唢呐,是不离为人之根本。

焦三爷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道理就在于此。

从传来说,焦三爷所传,是从一支唢呐中,传给了游天鸣为人立身之道。学唢呐如是,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只看见传授唢呐技艺,而看不见为人立身之道,便有所辜负了。

吹给自己听的唢呐,明白唢呐为何而响。如人的行事,真正的出发点究竟在何处?

在学习唢呐的过程之中,需以真情为始,以不离为志,以日进为得,这样去学唢呐,凭此一器,可以长养精神!

何为传,此所谓传!

师父所传是立身之道,传承两个字的“承”,是下半截,也就是处世之道。人终究要自己面对一切,在纷繁的世界活下去,依赖所传习者活下去。处世之道就在立身之道里头,但处世是面对变化,需要立身之道的坚定与发挥,如若不然,世事倒卷,可能会毁了立身的根基。

游天鸣的游家班就是这么散了的!

看剧情,时代变化了,人心散了。蓝玉早不吹唢呐了,每一个游家班的人都在另谋出路,从表面上来看,似乎是生存的问题冲击了唢呐的存在。从唢呐匠而言,一开始是接师礼的废除。

什么是接师礼?唢呐匠居然是师的身份吗!需知道传统文化意识之中的师,是传道之人。

那么所谓抛弃了接师礼,就是人抛弃了旧日的道德自守的生活,也是人自我否定了原来的道德价值。今日多见感叹时代之坏,人没有了良知道德。但其中的问题是,究竟是时代坏了,人被时代改变了,还是人丧其所守,才产生了不好的时代呢?

什么是承?通俗了说,就是兜住了。在变化之中,我没有被席卷而去,而能屹立横流之中。

人们不再需要唢呐了,我便放弃了唢呐。这是唢呐的问题吗?是唢呐成为了不合时宜的乐器吗?是唢呐过时了,落伍了吗?这就好比是自我不能成功,是家里的父亲不够有钱吗?

当然更为现实的一点问题是,当众人的选择与自己不同的时候,我如何证明自己的价值呢?是做自己,还是做迎合众人的人呢?如果我是迎合人的人,那么我所迎合的人,他们又迎合于谁呢?

唢呐和时代,究竟是谁错了?真的是时代变了,是唢呐传承不下去了吗?

唢呐面对时代的问题,体现的是传承的本质。一个人如何在世上保存自我,并且存在下去的问题!

有一点需要看穿的是,时代固然变化,但变化考验的并不是唢呐,而是人。既是吹唢呐的人,也是听唢呐的人。

要知道曾经的唢呐的时代,是人开创的;如今的抛弃唢呐的时代,也是人开创的。

时代有好坏吗?是不是助推我的,就是好时代;产生阻力的,就是坏时代呢?如果只是这样的思考,未免浅薄而幼稚。

坚持一念,必受考验。如同游天鸣在学习唢呐的过程之中,因为坚持唢呐,所以就会受到种种考验。克服每一个困难的过程,恰恰是每一个自我清晰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人受传而成人。

曾经听见对于自身文化有所诋毁的人的逻辑,其实不免于一个深层次的心理,那就是责怪祖先为什么没有给我们创造最优秀的。好比是在混乱的年代,我们批评自己祖先的落后和愚昧,是忘记了,时代是我们的,而不是祖先的。

人都爱选择轻易的事情去做,如同蓝玉,是选择了在天赋里做事。游天鸣的可贵,是他改变了自身的气数,所以承接一艺。在面对变化的时代,需要的也是坚持下去的人们。

很多人理解的坚持,只是固守。因为惧怕改变也无力改变,所以只会一味强调古老的价值,拒绝进入时代。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强调变化和抛弃,其人并非真能理解器物、进行创新,而是因为功利和肤浅,无法深入价值的内核,所以抛弃得很轻易。

传承,才是真正的创新。因为人是新的,继承之后,就有新的生命。

唢呐有什么特殊,绝对不能放弃的吗?

当然不是。唢呐的诞生,是因人而诞生;那么唢呐的消亡,同样也会是因为人而消亡。

一件事物的成立,需要另一层价值的肯定吗?所以唢呐的成立,是因为是传统的象征?是文化的符号?是人心情怀的寄托?如果是这样,唢呐就不是唢呐。唢呐也失去了真正的存在价值。

唢呐的成立,只因为唢呐本身。

事实上是,如果唢呐还会存在,只会是因为有人还在坚持吹下去。唢呐只会因为它是唢呐而存在,是人需要唢呐,而不是唢呐需要人。

此所谓传承!

放弃唢呐的人,都是自我放弃,并不是时代在作祟,此为自立之明。时代是好的,唢呐时代的建立,也是人和唢呐一起开创的。一个变化的时代,也有着变化的机遇。与一个时代相遇,就是契机,是人在时代之中做自己,而不是人仰赖时代而活。

有时代,就有际遇,这就是最美好的事。任何事物的成立,只会是因为人将事物的价值发挥出来了。任何人不会活在他人的同情之中,器物亦然。真正的传承,是带着器物一起影响时代,乃至造就时代。

获得传承,是在时代开创自身的价值,证明自己所得之传的价值,而不是仰仗时代的怜悯。时代是打开的,这意味着如果传承没有声音,就会有其他的杂音充斥。人和器物始终都是在时代之中相互成就的。

一种生命的纯粹,可以将技艺,将一器一物,发挥到如何的境界,会决定人的境界、时代的高度。同时此种技艺、此中器物,也将随之而成就,获得人的肯定与荣耀。这是人器并存。反之,若是人依赖器物本身而存在,悬空灌注价值和意义,所面对的必将是人器具亡的结果。

在古老的国度之中,过去有多少的技艺和器物由人建立,而这一切纷纷消亡在时代之中。曾经矗立在大地之上的一切都会不见,但这一切的消亡却是美好。因为这证明了下一代的价值,也证明了传承的可贵。

当美好的一切在时代之中消失,传承的期许,是在下一代人的手中重新建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价值,在建立和消亡的重复之中,证明的是每一个生命的使命和价值。这一代人不是活在上一代人的创造里,而是从上一代人手中接受传承,开启自身一代人的时代。

生命如此,传承不息。

《百鸟朝凤》可以谈论的高度,不只是唢呐的生存问题,因为唢呐可以象征的是生命的态度,是立身之道,是人该如何做自己的问题。

《百鸟朝凤》是借唢呐谈人,该如何在时代之中坚持自己的问题。人要面对的考验在于,我做了一件与世人不同的选择,我的选择因为无人认同而失去了价值。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因为在此基础之上,爆发的极端是生存考验。

当世上所有人都选择了一种错误的方式,坚持正确成了最大的意义,同时也成为了最大的荒谬。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痛苦。唢呐的时代,是人器同在,人借唢呐长养精神,唢呐也因人的需求和演奏,流传在世上。但此后是人器皆亡的时代,人不再关注自身精神的生命滋养,在意的是利益和物质的满足,唢呐由此被抛弃!

已经被众人抛弃的唢呐,我还要不要坚持!对于一个无价值的东西的坚持,才是信念所面对的考验。

当所有人都将一件我不认同的事情习以为常的时候,我还需要坚持自我吗?这才是时代的困惑,才是传承会面对的困惑。

《百鸟朝凤》表面上讲的是唢呐被抛弃,但往深层次去想,是所传被抛弃。不是焦三爷传给游天鸣的唢呐没有了滋养的土壤,而是那种立身之道被抛弃了,失去了认同,这才是莫大的悲哀之处。

吹唢呐的人抛弃了唢呐,是自我放弃了立身之道。听唢呐的人抛弃了唢呐,是风气拒绝了是非。

道德给出了是非,利益混淆了是非。前面说,德行不是拒绝他人,而是拒绝自己。唢呐匠不是用一首《百鸟朝凤》来指点是非,是保住自己的善恶良知,成就自己的为人之道。那么当唢呐匠拒绝了唢呐,背后的隐喻便是,人放弃了是非,是离开了德,此为丧德。

有德故长久,无德则败坏。

百鸟朝凤这个典故源头古老,当初周朝兴起,传闻有一种叫做鸑鸑的鸟鸣于岐山。鸑鸑,就是凤凰,这也就是有凤来仪这个典故。后来周文王敬修文德,使得天下诸侯臣服,归心于周,便是历史上的凤鸣岐山,百鸟朝凤,最终导致周代商而兴。

也如影片原著小说的设定,金木水火土五个村庄,却叫无双镇。据说《尚书》有纬书记载“黄帝时,天气休通,五行期化,凤皇巢于阿阁,欢于树。”想来村庄以五行定名,取的就是五行期化的意思,为什么叫无双镇?

无双是一,五行合一,便是天下无双。

曾经借此一器长养精神,由德立基,笃行为志,以此完全点燃生命意义的方式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利益为依归,以投机为选择,以此在都市文明之中成为了肢体残缺、染上恶疾的残废不全之人。

影片之中有一段,师父病重在床将死,有所谓非遗申报单位的领导前来,师父在病床之上几乎是用最后的力气嘶声竭力的大喊,答应他!游天鸣之后前往西安找寻师兄弟,后者竟都成了废人。甚至师弟蓝玉反过来劝天鸣留下,天鸣看见了一个老人吹着唢呐行乞。

那不是什么艺术表演,就是行乞。

这意味着唢呐成了非遗,也不过是行乞。所谓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过是冷冷讽刺着唢呐已成了活着的死物。游天鸣的困惑和悲伤,不在唢呐,而是他从师父那里继承的立身之道,已经不合于当世。

论语之中,有一个故事,古人有告朔之礼,伴随祭祀需要一头羊,杀而不烹,所以叫做饩羊。杀而不烹,自然不能食用,是白白浪费。子贡想省下这头羊,但夫子却说了一句,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行文至此,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什么今天的我们需要唢呐?

因为我们要借一器长精神!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686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668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16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736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847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043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29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7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18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4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7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70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2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6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95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8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书中先介绍了内珀维尔中央高中( Naperville Central High School)的零点体育课...
    简拾阅读 426评论 0 0
  • 艾灸中脘 去夏天家吃饭 打算找卢姨学面试 下周二打算报名考教师资格证 明日计划 艾灸肠胃暖宫 找书学看面试结构化1...
    静静地说给你听阅读 164评论 0 0
  • day3(贝宝妈妈) 在午饭即将结束的时候,(宝宝此刻已吃完午饭)宝宝拿着他心爱的小黄鸭在饭桌上玩,突然自言自语 ...
    言知慧阅读 20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