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我们往往会担心,家里的私事会不会因为针孔摄像头、高倍望远镜的窥视而泄露出去。其实这种担心,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出现。
清代著名作家李渔(我们熟知的《笠翁对韵》就是他编的),曾经编过一本短篇小说集,叫做《十二楼》。其中就讲到一篇使用望远镜窥私的故事——一个名叫“吉人”的文生,偶然间购得一具“千里镜”,此镜“用大小数管,粗细不一。细者纳于粗者之中,欲使其可放可收,随伸随缩。……取以视远,无遐不到。”吉人租了高山寺的一间僧房,每日登浮屠塔上使用望远镜窥探闺房女子,打算为自己觅得一个人间绝色。某日,“吉人”物色到一位詹家小姐,利用窥探到的私事假扮神仙,欺骗小姐嫁给了自己,后又凭借窥私能力占得群芳,得名“贼眼官人”。
除了望远镜,明末清初,中国事实上已经有了昏眼镜(老花镜)、近视镜、显微镜、火镜(凸透镜取火)、端容镜(便携式化妆镜)、夕阳镜(墨镜)和万华镜(万花筒)等各类镜种。苏州制镜匠孙云球,便是制镜高手,曾撰写了一本名叫《镜史》的小册子,详细推介自己制造的各种镜类商品。
包括望远镜在内的这些新式光学仪器,都是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据说,明末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携带了三件法宝——《圣经》、圣母像和望远镜,象征着将西方的宗教、艺术和科学传入中国。不过真正将望远镜技术传入中国的是耶稣会士汤若望。此人著书《远镜说》,详细介绍了望远镜与其他镜种的原理与制作方法。望远镜才在中国流传开来。
望远镜的传入非常成功。自从明朝崇祯帝成为第一个使用望远镜的皇帝,清朝许多皇帝都对这种新奇玩意儿颇感兴趣。民间涌现了许多仿制光学仪器的工匠,江苏的苏州等地成为制镜中心,至今仍保留了一些手工制作水晶眼镜的工艺。
在清朝,除了偷窥,望远镜还有四种主要用途:1.由钦天监观测星象,制作历法(清朝使用的历法就是使用望远镜观测制定的);2.军事用;3.皇家观景用(例如圆明园几乎所有重要景致的对面都放有望远镜以供皇帝观赏);4.赏赐臣下,联络感情。这里主要谈望远镜的军事用途。
望远镜用于军事,最早见于明末。崇祯年间,精于制造的苏州人薄钰被巡抚张国维礼聘,为他制造铜炮、地雷等各种火器。崇祯八年,流寇张献宗进犯安庆,薄钰制造铜炮,“每置一炮,即设千里镜以侦贼之远近”,“镜筒两端嵌玻璃,望四五十里外,如在咫尺也”。可见,在明末安庆之战中,薄钰将望远镜与火炮结合起来使用,每座火炮配备一架四五十里远的望远镜,有力地支援了炮战。
除了炮战,望远镜也用于侦察。在清代将领薛大烈所辑的兵书《训兵辑要》中,就记录了“望远镜”这种器具。指出:(望远镜)“远望敌人营帐,人马器械辎重,毫发不爽,我可预备战守、安放铳炮必不可少者。”可见,使用望远镜可以侦察敌营虚实,从而有针对性的布置进攻或防御的手段。望远镜在薛大烈的时代,已经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器具。
正因望远镜有着重要的军事用途,清朝皇帝往往将宫中珍藏的望远镜借予或赠予出征的将官。
例如, 根据清宫档案记载,康熙五十四年,王以诚取走清宫望远镜四架,用于出兵。雍正七年,雍正帝从宫廷中一次性挑选二十多件千里镜,命怡亲王带出,让匠人再多仿制一些,一并赏给出兵的官员使用。
虽然无法统计望远镜在清代军队中的普及情况,但历次远征中,至少高级将领,都会有带有若干望远镜备用。
可悲的是,在皇帝的认知中,望远镜仍然是一种奇巧淫技。康熙帝曾作诗道:
欲穷远视目,旷渺有无中。
体认全凭准,暇观约略同。
虽依双镜力,独用一瞳功。
不重西来巧,清明在本躬。
意思是,千里镜虽然看得远,但不能替代眼睛,西洋学问虽然巧妙,但政治清明还是要依靠自己,不能借助外力。
所以,对于皇帝来说。望远镜的最大用途,可能还是观赏。在一张据称是香妃的西洋风格宫廷画像上,香妃身穿欧式盔甲,手持着一架简易的单筒望远镜。装点异域风情以供玩赏,可能才是皇帝真正想要的作用。
民间也是如此。明末清初传入中国的光学技术,在民间只兴起了一股名叫“西洋镜”的小小娱乐风潮。人们在窄窄的镜口中窥视着西洋图片,乐此不疲。
参考资料:
《皇朝礼器图式》
李渔:《十二楼》
毛宪民:《故宫片羽:故宫宫廷文物研究与鉴赏》
余三乐:《望远镜与西风东渐》
了解更多关于清代战争的小知识,可关注我的文集清代战史札记。
想看有关清代战争的小说故事,可关注我的连载小说黑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