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奇石两相望:望夫石与望佛山的千年情愫
文/王海涛
祁阳湘江老三湾的江岸,悬崖如刀削斧劈,临江处一座石峰拔地而起,与江水相伴了不知多少春秋。这座石像,是湘江给祁阳的馈赠,也是岁月写就的谜题——从上游顺水而下,望见的是古装女子临水而立,衣袂似随江风轻拂,目光南凝,是为"望夫石";从下游逆水而上,映入眼帘的却是老者跪坐崖顶,双掌合十向西而拜,神情肃穆,是为"望佛山"。一石两形,两则传说,如同湘江的两岸,共同托举起这片土地的人文重量。
望佛山:老者的叩拜与生命的顿悟
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曾记载:"湘江老三湾,崖有奇石,形如老僧拜佛,壁上'望佛山'三字,笔力沉雄,不知何人所题。"后世考证,这三字确为徐霞客所留,这位踏遍山河的旅行家,在此处读懂了石像的另一种姿态——那不是女子的凝望,而是一位老者对生命的叩问。
传说在明代,老三湾住着一位姓周的渔翁,半生以打渔为生,见过太多江面的风浪与人间的离别。五十岁那年,他在一次夜渔中遭遇风暴,渔网尽毁,渔船险些倾覆,幸得岸边寺庙的僧人搭救才保住性命。死里逃生的渔翁望着满江碎浪,忽然悟到:"江水养育了我,也能吞噬我,所谓生计,不过是在风浪中求一丝安稳。"
从此,渔翁不再打渔,每日清晨便登上老三湾的悬崖,对着西方的雪峰山叩拜。有人问他拜什么,他说:"西方有佛,佛在心中。我拜的不是山,是对生命的敬畏;合的不是掌,是对天地的感恩。"他见江边常有商船触礁,便每日在崖上插一面红旗,为过往船只指引航道;见有渔民遇险,便摇着小筏前去搭救。
二十年后,一个深秋的清晨,村民发现悬崖上的老者没有像往常一样起身,他保持着双掌合十的姿势,已在一夜寒风中溘然长逝。众人想将他抬下悬崖安葬,却发现他坐立的地方,岩石正与他的身形渐渐相融。三年后,那里隆起一座石峰,形似老者叩拜的模样,崖壁上渗出的水渍,恰似合十的手掌上未干的晨露。
徐霞客途经此处时,听闻了这个故事,望着石像良久,挥笔题下"望佛山"三字。他在日记中写道:"老者非拜佛,乃拜心也。心有敬畏,便自成佛。"这座石像,从此成为江上的一种象征——行船者见之,便知此处需谨慎;失意者见之,便悟人生当存感恩。
双生石语:人文情操的千年回响
望夫石与望佛山,一雌一雄,一凝望一叩拜,看似截然不同的传说,却在湘江的涛声中达成了奇妙的共鸣,它们所承载的人文情操,如同石下的江水,滋养着祁阳人的精神世界。
守望与执着:爱情里的永恒信仰
娥皇、女英的传说,是中国爱情叙事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二妃千里寻夫,在祁阳老三湾听闻舜帝崩逝的噩耗,没有选择转身离去,而是以泪水为墨,以山石为纸,将思念刻进永恒。九日泪流不止,不是软弱,而是对爱情的执着;化为石峰凝望南方,不是固执,而是对信仰的坚守。
这种守望,在祁阳的民间故事中处处可见。江边的纤夫谣里,有"拉断绳索不回头,只为娘子在码头"的忠贞;古驿道的碑刻上,有"一去京华三万里,年年望断湘江口"的牵挂。望夫石的传说,将爱情从儿女情长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告诉人们,真正的爱不是朝夕相伴,而是无论生死离合,心中的那份牵挂永不褪色。
敬畏与感恩:生命中的精神坐标
望佛山的传说,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生命视角。老者放弃打渔后的叩拜,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与自然的对话中找到了生命的坐标。他插红旗指引航道,是将敬畏化为善行;他搭救遇险渔民,是将感恩付诸行动。这种"拜心而非拜佛"的智慧,道出了中国人最朴素的哲学——对天地存敬畏,对万物怀感恩,对他人施善意。
在祁阳的乡土社会里,这种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村民祭祀山神,不是求山神庇佑,而是感谢山林馈赠的果实;船家祭拜河神,不是怕河神发怒,而是感恩江水载舟的恩情。望佛山的石像,如同一位沉默的导师,提醒着人们:在追逐生计的路上,别忘了抬头看看天地,在计较得失的时候,别忘了俯身问问内心。
一石双形:对立中的和谐共生
最奇妙的是,这两则传说共享一座石像。从上游来,它是望夫石;从下游来,它是望佛山。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现象,恰如祁阳人精神世界的两面——既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既有对个体情感的珍视,又有对天地大道的领悟。
湘江在这里拐出一道湾,石像在这里站成一种象征:爱情与信仰可以共存,敬畏与执着能够相融。就像江水既要奔涌向前,也要绕石而流,人生既要有所坚守,也要懂得通达。这或许就是老三湾石像留给祁阳最珍贵的礼物——它让我们明白,世间万物本无绝对,换个角度看,便是另一番风景;换种心境活,便有另一种滋味。
如今,湘江的航船早已换了马达,老三湾的悬崖上,石像依旧屹立。春日里,江雾漫过它的肩头,似二妃未干的泪痕;秋日里,夕阳洒在它的身上,如老者合十的手掌镀了金边。往来的游人站在船头,或说"看,那是望夫石",或说"瞧,这是望佛山",而石像只是沉默着,听江水讲述新的故事,看祁阳续写新的传奇。
它早已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是祁阳人的精神图腾——在这里,爱情永不老去,敬畏永远年轻;在这里,每个凝视远方的人,都能在石上看见自己的影子,那影子里,有执着,有感恩,有祁阳人血脉里流淌的,对美好生活的永恒向往。
20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