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这本书的序言成功的吸引了我。作者彼得·阿姆斯特朗在序言中讲了两个有趣的故事,关于他的前两本书的写作。他前两次写作都是关于计算机编程方面的内容,一本因为和出版商意见不合早早胎死腹中。另一本则经历了两次失败,第一次是书写了一半得知他研究的编程系统已经过时,没办法他只能推翻大部分内容,重新研究新的编程系统并开始写作;他耗费了心血,当新的研究成果快要成书的时,他无奈的发现,新系统候因为不稳定进行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调整,这些调整足以使他的书还没出版,在技术上就已经过时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叫干的什么事,先是写的太晚(实际上我是介绍flex3的最后一位作者),后是写的太早(我是第一位讲解flex4的作者,在时间上,比felx4稳定到可以出书稍微早了一点)。”他的自嘲很有趣,不是吗?
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准确的说应该是三次,第二本书居然失败了两次)他开始吸取教训,并参照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的理论,提出了精益出版理论。即在写作的过程中,利用简便的工具,多次迭代获得反馈,及时调整方向,直至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他有一个很酷的观点“写一本书就是创办一家企业”。的确,出书和创业有四个相同之处,不确定的风险、高度的创新、长期孤独的奋斗、持续的获取资源。
如何精益出版呢?
一是利用工具。利用简便的工具在我看来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社区,找到你的用户群。就像在简书上,你写读书方面的文章就可以到读书专栏投稿,找到爱读书的小伙伴;如果你写娱乐方面的文章就可以到娱乐专栏投稿,找到爱八卦的小伙伴……找到你的小伙伴,定位你的小伙伴,开始玩耍,是你开始写作的第一步。
二是多次迭代。似乎变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真理,读了《未来简史》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当时代的洪流加速了社会阶层的分隔,即使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在一个国家,在一个城市,越来越多的角落却变得不可知。互联网曾经以他无与伦比的魔力把所有人聚拢在一起,却又亲手把他们打的稀碎,时代在快速的变化,个体只能更快的迭代成长,去拥抱他们想象中的未来。时间是一辆飞快奔驰的列车,车上载着那些愿意上车的乘客,那些看不见的,看不起的,看不懂的,最终只能变成赶不上的。在这个时代,别无选择,只能迭代,只能进化,只能升级。
三是进行反馈。充分的听取读者意见,写他们希望看到的,写他们的困惑,写他们的经历,而不仅仅是用写作来自high。当然,这本书提到的是出版,如果在简书上写作只是为了简单的提高整理,就没有必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心机婊”。然后要多看一看和你相同定位的大咖都在写些什么,学习他们的写作思路和选题角度,看看他们在读什么书,想想如果同样一篇文章你会怎么写。
四是迅速调整。这里我想提提沉没成本,什么是沉没成本呢?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发生在过去已经无法再重来的付出,如时间、金钱、精力。当我们认识到需要调整时,就要迅速调整,不要计算已经投入的付出,多看看未来,那是对过去最好的报答。
读到这里,我已经觉得作者说的很有道理,但他在最后举出了反例。精益出版并不是灵丹妙药,有些好的内容提供者并不擅长营销和进行反馈,那么他们可能过早的放弃了该内容写作的念头。那怎么办呢?作者给出了两个并不让人信服的答案。那该怎么办呢?我想,好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可爱的,一根筋的“二傻子”,他们相信自己的内容会有人认可,即使那些认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