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妈 公众号:C妈来啦
上篇文章写了关于父母的种种焦虑,但总觉得好像一枚硬币还少了一面。
父母有着诸多恐慌不安,可是孩子的喜怒哀乐呢,当然更不容忽视。恰逢最近读到了擅长用游戏治疗来增进亲子关系的美国心理学家科恩的《游戏力II》,今天借助它,来聊聊孩子的童年焦虑吧。
看到这些,估计好多人该撇嘴了,小屁孩儿懂什么,他们哪儿来的焦虑?
长大后的我们总是习惯一厢情愿地用“无忧无虑”来形容孩子的童年。
想想我们小时候,再看看现在的孩子,难道真的是天天光知道傻笑,从来没有经历过恐惧、悲伤和愤怒吗?如果没有疏导的途径,这些负面感受难道不会悄悄地累积吗?我们成年人真的是长大后突然才变得焦躁易怒吗?
两年前,接触到像《游戏力I》这样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如此完美并极具指导意义的作品,我深感喜悦和庆幸。
两年后,又看到了科恩博士的续作《游戏力II》。跟第一部不同,这是一部依然强调游戏的重要性,却把重点放在利用游戏帮助孩子战胜童年焦虑上的一部佳作。
筒子们,你家孩子有没有过发生过以下诸如此类的情况?这本书都有涉及到并给出了应对的解决方案。
依恋与分离:比如孩子在妈妈上班走之前的纠缠,进幼儿园大门时的大哭等等。
社交焦虑:害羞、拘谨、极端内向,对他人看法太过在意,害怕拒绝或被嘲笑。
臆想可怕的事物:怕黑,不敢一个人睡,觉得床下或衣柜里藏着妖怪。
对生活中各种事情的恐惧:如不敢尝试新事物,面对生死的问题不知所措,或害怕鞭炮声,看到了书上或电视上的恐怖片段而放声大哭。
过度取悦他人: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过分友善,或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急切地想讨好别人。
虽然给出了具体的游戏应对方案,但这本书的重点却不在此。
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些“术”的层面,它也不至于深得诸多父母的喜爱。
难得的是,这本书在更深层次的“道”上,刷新了我们的对待孩子的态度。
孩子的问题永远都解决不完,但如果我们对童年焦虑有了系统的了解,在孩子出现情况时,才会改变以往简单粗暴的应对方式,更好地帮孩子战胜焦虑,促进他人格的健全发育。
值得指出的是,并不是孩子一表现出来紧张就代表着他的焦虑。适度的紧张能促使孩子全神贯注、积极行动,从而达到最佳的状态。可焦虑不是,它会让我们的孩子出现肌肉僵硬、心跳加速、肠胃失调等生理反应,还会让他们越来越消极而逐渐失去生机。
科恩博士接着又用“安全系统”来打比方,很好地解释了焦虑产生、持续、释放和结束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父母提出了跟孩子共情的要求。
没有共情,我们很容易对孩子的焦虑不以为然。孩子害怕衣柜里有妖怪,你有没有对他们说过这些话:
“这有什么可怕的?没什么大不了啊。”
“我都说了什么事都没有,不许哭了!”
“你这样多傻啊,别这样了!”
衣柜里有妖怪的事情不是真实的,但他害怕的感受却是个客观事实。如果我们表现出不屑或嘲笑,孩子可能会对我们关闭他的心灵之窗。如果我们对他进行共情的安慰:“天哪,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要不要抓着我的手,这样会不会好一些?”,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会因为被接纳而更加信任我们,从而给了我们及时疏导的机会。
在判断孩子情绪的时候,并不是只有焦虑和不焦虑两种情况,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关键的临界点。他们会变得更勇敢还是更羞怯,家长的作用举足轻重。
当孩子面对挑战总是犹豫不决时,我们是应该“接纳”他,被动地等待下去,还是应该主动出击做些什么?推动孩子接受挑战,是否有悖于接纳孩子的理念?有益的推动和有害的强迫区别在哪里?
科恩博士对此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在孩子因为焦虑而一次又一次选择逃避和放弃后,挫败感会让他们更加备受困扰。这就需要父母们时刻和孩子保持联结并贴心的陪伴,共情的同时用充满创意的游戏帮他们走出临界点。
既然童年焦虑给孩子们带来了生理上和情绪上的各种不适,本书抽出了三章的内容来专门帮父母应对这些痛苦。从身体的放松到思维的转变再到情绪的疏导,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只有细致贴心的指导。
最后,正如科恩博士所言,衷心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和孩子战胜担忧和焦虑,重建联结、重享笑声、重拾快乐。
作者简介:C妈,一位对生命充满敬畏的妈妈,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最美时光里,用文字触摸放飞的灵魂,和你一起守望璀璨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