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想从聆听的航拍器的两次劫难遭遇说起。
一,时间:3月26日下午。
地点: 藏族一不知名的小村庄旁边。
我因高反头晕呕吐,不得不收起三角架,静坐在旁边看着她们三人继续在桃花树下自拍。
堤岸上三位藏族大姐边聊天边看我们拍照。
“扎西德勒!”其中一个穿着红色棉袄,深咖啡色藏裙的大姐满脸笑容地跟我打招呼。
我无力地朝她点点头,笑了笑。
“哇!你的藏服比我们的漂亮多了。”
“你的花辫扎的也很好看呀。”
大姐充满好奇的摸了摸我的辫子。并拉着我的手说:“走,到我家里休息一下吧,喝杯热水,会好些的。”
我打量着眼前这位热情的藏族大姐:她深褐色的脸上长着斑斑点点,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脸的轮廓很明显,棱角也比较分明,皮肤还有点粗糙。
她看着我,脸上的笑容一直很灿烂。
“谢谢你。”
我已没有力气挪动半步,所以,婉言谢绝了大姐。
看我实在难受,大姐没再坚持。她安慰我尽量静坐休息,不要再耗体力。
这时,视线里,聆听拿着航拍器由远及近地朝我们走来。
“我这就给你们搞一段航拍视频啊。”他说着、兴奋地放飞了他的航拍器。
“嗡一一嗡一一嗡一一”
顺着声音,我看见航拍器越飞越高。
但很快, “嗡嗡”声又戛然而止。
紧接着,我看见聆听围着一棵高高的柳树焦灼地转着圈。
原来,航拍器挂在树梢上了。
聆听仰着头,转来转去,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着树上的航拍器,却束手无策。
河边,桃花树下,三个姑娘自拍的正嗨。
……
时间过去四十分钟。
聆听左手插在口袋,右手打着电话,表情苦笑着,脸上的肌肉都揪在一起了。
我看着眼前的一幕,安静的坐着,却无能为力。
我下意识地想寻求藏族大姐的帮助。
可是,大姐已不知去向了…
我想:我们只是从她的世界里短暂路过。
而且,我们对于彼此都是从陌生到陌生。
她凭什么帮我们啊!
正当聆听焦急万分的时候。
惊喜出现了。
因为,我看见“红棉祆”大姐用力拉着一根直径约六公分,长约五米的竹竿从家里走了出来,竹竿的头部还用铁丝固定了一个竹筐。
当时,有一个小小的细节,就是大姐用手撩了一下挡着眼睛的头发,并憨厚的朝我招手笑了笑。
“我来帮你们了!”
当然,还有给我带来温暖的这六个字。
那个瞬间,我突然觉得和她之间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她那张又黑又粗糙的脸在那一刻怎么看都是那么的好看。
尤其,她这种不要任何报酬,而且,未经大脑思考和斗争出来的这种一一出于原始的本能的这种给予和帮助。
令我心头一热。
我试图用手机拍下这个细节。可惜,角度还没对准,她已经走到聆听身旁。
紧接着,另外两个大姐也一起帮忙,他们四个人小心翼翼地把竹竿竖了起来,并吃力地举在空中。
竹筐在风中摆来摆去,离目标总是差那么一点点。
拿起手机,于是,我抓拍了这张照片。
又折腾了一个多小时。
这中间他们累的也是停了又歇。
天快黑的时候,航拍器终于落进竹筐里,被“解救”下来。
藏族大姐站在那里,不停地用袖子擦着额头上的汗,开心地笑着。
后来,她们什么时候走的,我并没有在意。
我只知道,那些不经意的镜头,一定会成为我生命中的珍藏。
我只知道,藏族大姐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质朴与善良,以及那润物细无声式的给予和帮助。早已胜过了好多巧妙的言语。
我只知道,今晚,当我再次回忆起这个桥段并用文字来记录时,我的内心是温暖的。
二,时间:3月27日下午。
地点:西藏尼洋河。
这个小小的片断,我想表达的是聆听之于我们的友情。
聆听开车也很辛苦,他本可以坐在岸上休息等我们。可是,他还是选择帮大家拿大包小包的拍照服装,并和我们一起沿着陡峭的山坡往下走。
不过,他也是收获满满。
因为一一
尼洋河真的是太美了。
你看,远处是洁白的雪山,近处是刚刚抽芽的垂柳。
还有湛蓝的河水清澈透亮。
听当地大姐说,它是神山流下的眼泪。
并且是雅鲁藏布江的一个分支。
我们当然不想错过阳光美景。所以,快速拿出三角架取景。
聆听则用他的相机帮我们抓拍花絮。
三个姐妹跑到远处去自拍,打非洲鼓。
我呢,则选择在最近的河边,自娱自乐自拍了一个多小时。
或许,是我们的状态影响了聆听。
他又一次把昨天刚从树梢上救下来的航拍器从包里小心地拿出来,调试了好久,又要给我们录一段航拍视频。
于是,我们四个姑娘穿着藏服在尼洋河的身边,踩着青草迎着夕阳,又唱又跳。航拍器在我们头顶调皮的飞旋,记录着我们欢快的时光。
可是,航拍器又开始淘气了,一飞出主人的手掌心,便不受控制了。
任凭聆听左召唤右召唤,它就是东躲西藏不回来。
最后,又重重地摔进了远处的树林里。
聆听心疼的飞奔过去,使劲儿的爬过栅栏,又一次寻找他心爱的航拍器。
……
总算又找到了。
此时已是晚上八点多。
聆听又重复着来时的内容,帮我们拿行李。
离开尼洋河的路上,我们姐妹四人已经累的要么不想说话,要么昏昏欲睡。
只有聆听怕我们无聊,边开车边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他说他带过很多团,我们是他带过的感觉最累的人。
他说我们的行程虽然看似很简单,但是各方面要求条件却很高。
他说在选景方面,别人都觉得好的地方我们却不入法眼。别人都不去的地方我们却欣喜若狂。
他说人与人的眼睛在审美方面真的是差别好大。
他说他这个理工男真的跟不上我们的节奏。
但是他说很开心,他说这种在旅行中结识的友情真的与给钱多少没有任何关系。
因为我们也在潜移默化影响着他。
而对于聆听一路上的帮助与耐心,我们也已经习惯了,并坦然的接受着、享受着,这种被照顾和被温暖的过程。
只是,这种彼此间的感动,都在心底。
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义,这种关系,真的是像极了夜空中的星与星,它们之间不是彼此打扰着,而是互相照耀着对方。
正如,我与你,你与我。我们之于聆听,聆听之于我们一样。
写于: 2018年4月20日凌晨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