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纠正

生活中总有人爱纠正他人,包括我在内,我多次意识到自己喜欢打断别人说话,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引经据典,证明自己正确。

其实,这并非单纯追求 “正确”,而是深层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首要动机是自我价值感的补偿。当自我价值感不稳定或偏低时,人们会通过指出他人错误,获得 “我更懂、更正确” 的优越感,暂时填补价值空缺,同时对抗内心的不确定感。一旦陷入绝对化的思维陷阱,就会将 “观点差异” 等同于 “对错对立”,把主观偏好当成唯一事实,还会因他人行为偏离自己认定的 “规则” 产生焦虑,试图通过纠正重建秩序。

这种行为也可能是早期关系模式的投射。若童年常被权威以 “纠错” 对待,长大后就可能无意识地模仿,代入权威角色,或借纠正实现隐性控制欲,避免人际失控的不安。虽然现在的新型父母看似已经学会了接纳、允许自己孩子的一些言行,但依然受上一代父母的影响,不自觉地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小区里经常有孩子在挖土,被他的妈妈看到就会说:“哎呀,多脏啊,快别搞了,去洗洗。” 如果孩子不听,妈妈就会采取强制措施把孩子拖走。再比如孩子正在兴奋地编着自己的童话故事,父母就会不自觉地打断说:“不是这样的,人和动物怎么能一样呢?傻孩子……”

其实,最好的养育孩子的方法就是用心听孩子说话,和孩子心心相印,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和判断去左右、甚至控制孩子的思维。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身边人,在彼此交流中,要先区分 “事实错误” 与 “观点不同”,减少对 “纠正他人” 的依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