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

网络中四  10月17日  持续分享第97天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人,遇到不顺或受气,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绪迁怒于别人,或者我们自己也会这样。有时候,真的是很小的一件事情。很多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习惯性的拿孩子出气,打完骂完又心疼不已,甚至抱着孩子痛哭,用物质去补偿。这样不仅让孩子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也变得喜怒无常。很多伴侣在外面受了委屈,却习惯性的指责那个在家守候的另一方,吵过闹过之后又后悔不已,而伴侣也会常常莫名其妙,以为你情绪不稳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还会认为这份感情并不适合,以至于亲密关系越走越远!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对低于自己或比自己弱小的对象,发泄不满的情绪。这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所导致的恶性循环。故事是这样的:

  有位父亲在公司被领导指责,心情很不爽,回到家后,看到孩子在沙发上跳来跳去,就把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很窝火,就狠狠的,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后面还有各种延续的版本,比如说,被撞伤的孩子,又恰好是那位领导的孩子,以及其他的连锁反应。

    其实,当我们在迁怒他人的时候,置换的是对强者的愤怒;防御的,是对自己的无能;我们控制不住而释放的,是情绪发泄所带来的兴奋。也许迁怒的一瞬间,有那么一阵快感,但是愤怒还在,无能还在,也许我们要做的,是看清楚自己的防御,接纳自己无助无能的情绪。当我们可以看到,迁怒背后的心理动力的时候,也许,就可以相应的调整情绪和态度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