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马井桥的马路上,幼儿园的校车在接学生,校车的喇叭里唱着儿歌:……爸爸的姐姐叫什么?爸爸的姐姐叫姑姑……
总有一些人,在你的生命经历里,来了又走,走了就可能不再来,但姑姑在我的生命中,占有了重要的一笔。我是一个独生子女,亲人本不多,生命被渲染得本不丰富,但是姑姑这一彩笔,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笔,怎能不珍惜。
我其实是害怕写姑姑的,因为姑姑时刻关注着我,关注着我的朋友圈,关注着我的公众号,关注着我的动态,我写的这篇文章,她马上会看到,让我不好意思。
但是在我写到这里,我知道姑姑对我的关注,是一份关心,是一份亲情,是一份缺乏关爱人所期待的关爱。
姑姑会用微信,会看朋友圈,经常给我写的文章打赏,很感谢姑姑的爱和亲情。姑姑也会用微信视频聊天,想想,跟姑姑视频聊天不知道有多少次了,时而分享姑姑最近的生活,时而看看东东,时而聊聊我的状态,时而聊聊生活,满满的都是关心和亲情。
爷爷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中,姑姑排行老三,是爹的亲姐姐。要感谢爷爷奶奶,生了姑姑,让处境和过得相对不那么好的爹的家庭多了一份的关心,那就是姑姑和姑姑的家人的关心。我不由得感慨,一个家庭,多一点人还是好的,所以能生二胎就生二胎。
在我心中,觉得姑姑是有福气的女人,在嫁人的时候嫁对了人,彭伯给姑姑创造的相对优越的家庭条件,脱离农村的环境,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比大富还要惬意,比大贵还要舒适,这就是幸福指数,是一种平淡安稳的生活。
对比爷爷的三个儿子儿媳的家庭中,姑姑家是不那么累和忧愁的小家庭,相比做了几十年生意而牢牢闩在收银台那块小地方并坚持一辈子早起操劳生意的大妈,一心为家庭钻计到40岁左右还学习理发并拿出老缝纫机为客人缝补衣服只为增加家庭收入勤俭持家的二妈,以及拥有身患重病儿子忧患未来无所依靠的苦命老妈,姑姑相对过得还不错。这也印证了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也印证了姑姑的好福气。
生女儿比生儿子可能要好,女儿是最贴心的,在这点上,姑姑对爷爷奶奶的看望回馈关爱比儿子们要细腻多了,儿子们肯定爱爷爷奶奶,但女儿心,儿子们是比不了的。
我知道,要问奶奶爷爷4个儿女中,最喜欢谁,估计就是爷爷奶奶的宝贝女儿姑姑了。姑姑的时常给奶奶送的鱼,水果,干果,爷爷奶奶爱吃的病饼干,好吃的外国货,广告里的新鲜货,爷爷需要的膏药,消炎药,电话机,奶奶的油菜秧苗姑姑,夏天的冰激凌,冰箱,电热毯,冬天的保暖衣,日用品,洗发水,生活品,小东西,大东西,爷爷奶奶爱吃的,没吃过不合口味的等等,数不胜数。关键是一年的看望实在是太多了,时不时从镇上来到爷爷奶奶那旮旯的老屋。
帮爷爷奶奶感叹一句,生了一个女儿真好啊!
写姑姑就不能不写姑姑对我的好了,这个不能忘记,小时候经常去姑姑家的事,我是写过的,那时候啊,零几年吧,真的是幸福的,姑姑家有有限电视,有我爱看的电影频道,《蜘蛛侠》那时候就是在姑姑家看的,好看极了。姑姑家有沙发,有打扫得非常干净的地板,有热水器,有冰箱,有不用钱的自来水,有好吃的肉丝下的圆粉,有屋外的水泥路和小区优雅环境,有小龙虾夜宵等等,这些在当时马井桥我家是没有的,我家只有平方,乱推推的衣服,古老的柜子,黑白的电视……
到初中,马井桥还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脑,伯伯家有了电脑,并且连了网的,吸引着我,电视好像也变大了,当然,吃的饭菜永远是那么丰富好吃,无论是彭伯还是姑姑,总能炖一个香喷喷的钵钵,加丰富可口的好菜,总之,生活水平是绝对高于当时马井桥的生活水平。
到了高中,吃到姑姑的好菜好饭还是经常的,想想胡家巷那一盆盆香喷喷的鸭子,牛肚,我现在都会条件反射流口水。对于那时高中住校的我,高中学校的生活是大锅菜,油水不够,饭菜不香,做工粗糙,量大而失去可口,简直就是填饱肚子而已。
周末就跑到姑姑租住在胡家巷的房子里,吃姑姑准备好的各种小灶,各种可口的有油有盐的鸭子,肉炒莴笋丝,新鲜鱼肉,爆炒小龙虾等等,现在最记得还是彭伯做的那顿牛肚,第一次吃,那毛绒绒的,筋道的,充满油水的火锅牛肚,真是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
在学校“铐”了一周之后在姑姑租房大快朵颐的感觉真的好满足啊。
大学投入那火热的生活,但回家,还是依然可以吃到姑姑的好菜好饭,在中医院的那个租房里,依然是几个钵钵,还有螃蟹,新鲜鱼肉汤,好吃的莴笋丝,爽口的青菜,真的让在外读书的我的生活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生病后到现在,姑姑多次看望我,视频电话问候关心我,给我送了哈密瓜,苹果,香蕉等水果,给我红包,给我女儿买衣服。姑姑对我家的恩惠,很多很多,记得以前,每年过年,都是各种礼包,礼物,给我买过毛衣,我想,必须要好好过好自己,这样才会有能力对姑姑好。
从小到大,看到上面写的,好像在姑姑家吃饭,每一顿都是那么的香甜,吃得那么饱,那么有食欲。
这不写不知道,一写才知道姑姑的饭菜是内心深处最深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