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费孝通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
- 1938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
- 1944年加入民盟
- 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
- 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作
著作名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
《社会变迁 重庆》 | 商务印书馆 | 1935年 |
《Peasant Life in China》 | London:Routledge出版 | 1939年 |
《禄村农田》 | 商务印书馆出版 | 1943年 |
《内地农村》 | 生活书店出版 | 1946年 |
《生育制度》 | 商务印书馆出版 | 1947年 |
《初访美国》 | 生活书店 | 1947年 |
《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 | 生活书店 | 1946年 |
《工党一年》 | 生活书店 | 1947年 |
《美国人的性格》 | 生活书店 | 1947年 |
《乡土重建》 | 上海观察社出版 | 1948年 |
《乡土中国》 | 三联书店出版 | 1948年 |
《兄弟民族在贵州》 | 三联书店 | 1951年 |
《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 |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 1955年 |
《世界史》(上、中、下) | 三联书店 | 1975年 |
《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 《人民日报》上 | 1957年3月24日 |
《访美掠影》 | 三联书店 | 1980年 |
《民族与社会》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1年 |
《非洲的种族》 | 商务印书馆 | 1982年 |
《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物的简明史》 | 人民出版社 | 1982年 |
《杂写甲集》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3年 |
《Chinese Village Close-up》 |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 1983年 |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83年 |
《杂写乙集》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4年 |
《美国与美国人》 | 知识出版社 | 1985年 |
《社会调查自白》 | 知识出版社 | 1985年 |
《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 | 东京大学出版社 | 1948年 |
《杂写丙集》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5年 |
《中国农村四细密画》 | 日本研文出版社 | 1985年 |
《杂写丁集》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86年 |
《小城镇四记》 | 新华出版社出版 | 1985年 |
《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85年 |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85年 |
《Small Towns in China》 | 新世界出版社出版 | 1986年 |
《沿海六行》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1987年 |
《山水·人物》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1987年 |
《费孝通文集》 | 群言出版社出版 | 1999年 |
《费孝通文集》(16卷本) | 群言出版社出版 | 1999年至2004年 |
《费孝通学术精华录》 |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 1988年 |
《费孝通外访杂写》 | 中国展望出版社 | 1988年 |
《费孝通外访杂写》 | 中国展望出版社 | 1988年 |
《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费孝通选集》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02年 |
《人的研究在中国》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1993年 |
《芳草天涯》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言以助味》 | 苏州大学出版社 | 2005年 |
《学术文化随笔》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96年 |
《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996年 |
《从实求知录》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98年 |
《中国士绅》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09年 |
《论小城镇及其他》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86年 |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 |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1987年 |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 | 民族出版社 | 1988年 |
《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 | 宁夏出版社 | 1989年 |
读后记
《江村经济》是《Peasant Life in China》的翻译版(1939年英国出版),以村庄为一个小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研究,调查者必需对村庄有充足的了解。该单位选取了作者生活的开弦弓村,坐落于太湖东南岸,位于长江下游,在上海以西约80英里(1英里(mi)=1.609344公里(km))的地方,其地理区域属于长江三角洲。对该村1458人,274户进行深入的研究。涉及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的拓展、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羊、贸易、资金以及中国的土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描述,细致入微。
关系
- 第一种关系是“家”
文章中比较详细的阐述了家的单位,包含了家庭中的婚姻、教育、生育、人口控制、家中的儿媳妇,描述了基本社会群体单位“家”,一个扩大的家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有共同的收支预算,他们通过劳动的分工过着共同的生活。儿童们也是在这个群体中出生、养育并集成财物、知识和社会地位。同时也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它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也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家庭成员的合作。 - 第二种关系是“亲属关系”
亲属关系涉及了父系和母系的关系,收养的关系,关系亲近与疏远,个中错综复杂,而且又非常一致。 - 第三种关系是“户与村”
这种关系发生在邻里、宗教和娱乐团体、村政府、保甲行政体制,这种关系的社会纽带就是地域性的纽带。居住在临近的人们感到他们共同利于并需要协同行动,因而组成各种地域性的群里。同时产生了对政治、经济、宗教及娱乐等组织的需要。
财产与资金
财产在一个家庭中属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一个家庭用于多少土地、船只或是其它固定资产都可以称为家产,因为生老病死的轮询,财产存在它的传递,同样也会对赡养义务起到一定的约束。同时除了财产外,家庭中也会有部分灵活资金。两种没有明确分割:(1)财产是生存所必须依赖的,同时也为生活提供基础的保障;(2)资金包含家庭中的积蓄与亏空,村里建立的互助会以及信贷,还有就是高利贷和信贷合作社。
生活与贸易
以家庭为单位的组织,日常活动即称为生活。其中有对衣食住行的要求:
- 住房
- 运输
- 衣着
- 食物
- 娱乐
- 礼仪开支
满足基础生活之后或者实说为了改进生活的质量,就开始出现职业的概念,贸易的概念。其中有:
- 专门职业,也就是在打工
- 渔业
- 蚕丝业
- 养羊与贩羊
- 各种小贩、零售、航船等贸易
土地与农业
农业占用的土地不只是自然实体。文化把土地变成了农田。此外,在农业中,直接指导人类劳动的是人们自身掌握的关于土地和鼓舞的只是,通过技术和信仰表现出来。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址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它是生活的基础。在人类掌握了农田的安排、种植技术、劳动组织和规律后,通过农业满足生活的基础。
土地占有数量决定了农业的产出多少,家庭生活的等级水平,土地是政府用于调控农村最主要的工具,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工具。土地在农村经济、社会调节和国家管理中地位举足轻重。
费孝通老师的《江村经济》从非常客观的角度阐述了开弦弓村的各种关系、财产与资金、生活与贸易以及土地与农业,以小见大,非常细致,且耐人寻味。作为中国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果和社会变迁中重要的阅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