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生活至少带来了一个机会——每一刻都有的机会——让我们拥有更平衡的情绪、更伟大的正见以及更明澈的心。
除了道德基础之外,正念练习还需要具备辅助的态度基础。
在前面讨论过的注意力,以及需要对自己的态度温和、不批判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涉及到了这几种态度。
应具备的态度不止7项,但是这是最基本的。其余态度(包括慷慨、感恩、毅力、宽容、善意、悲悯、随喜,以及淡定)需要通过这七项来培养才可以发展;这七种态度是:不评判、耐心、 初学者之心、信任、不努力、接纳、放下。
**********************
现在,我们来到正念的第六个态度基石:接纳。这个基石非常容易引起误解。人们可能认为接纳一切着,不论发生什么事都应该“得接受它”。但是,没有人主张“只接受它”。我们都知道,接纳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尤其当人们遇到那些可怕的遭遇时。实际上,接纳意味着看清事物的本然,以更明智的方式与之相处。然后,在明晰的视角中,采取合宜的行动。
接纳不是消极认命,二者相距甚远。如果事情急转直下,安么对这种急转直下的知晓,即觉知。就是你安身之处。在其中,你会发现下一刻要如何正确地行动。但是,如果你没能看清真相,无法接纳,你会不知该如何行动。或许,在你最需要的明晰与平静时——如果这听起来难以捉摸——那么,当你最需要觉察力来觉察恐惧,想要获悉如何与它相处时,恐惧很可能会将你吞没,遮蔽了你的心。所以,接纳就是把整个宇宙都纳入自身,就是成为这个世界本身,而且这真的是终身的约定。(写到这里我突然间觉得,我与宇宙融为一体了,此时阳光正透过玻璃窗从我的左侧照射过来,我真俄国人都沐浴在阳光里,感觉美妙极了。)
比方说,你有慢性背痛,一直以来你都告诉自己:“我的生活完了。”你回想起患上背痛以前的日子,于是心想:“这毁掉了我的生活。”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事实,但你能否看到,这个态度仿佛关闭了希望,令现在与未来所有可能的选择都消失了,你看出它编织了一个令你忧郁与绝望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可以自行维生,不断地繁衍,无止境,不发生任何改变。这条思想之流被称作忧郁性反刍。它是不健康的,不值得采纳。
另一方面,想象你单纯地将当下这一刻涵容在觉知里,包括可能正在体检的不愉快。你发现了吗,当下的故事已经不再是那已有的微小、有限、顽固的故事?过去的故事仍在,且依然具有某种真实性。但现在的你拥有了一个更大的故事、更广的视角,也容纳了更多的可能性。当你接受了事物当下的样貌,下一刻也完全不同,它即刻脱离了那个自我局限的片面解说。这个联系方式会把我们带回到身体当下的感受。它建基于经验、身体与当下。它是慷慨的、明智的,它容纳更多的可能性与未知。
接纳是智慧的体现,然而,要接纳当下的一切,尤其是令人不快的经历,真非常不容易。但当我们带着接纳去觉察时,这份觉察久立即把我们从脑中的故事“我必须做些改变,才会找回快乐“里面释放。增额故事是一种执取,是对观念、意见和想法的执着。但是,执着是接纳的反面。当我们不再想着操控,不再认为”只有那样才快乐“,甚至”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下觉察“;当我们能够将发生的一切,无论是乐、苦或中性,都涵容在觉知之中,并容许事物就按其本然存在,那么,突然间,我们便有可能完全地处在当下,而不再要求什么改变。这种意识的转化本身就是自由,就是解脱。它因接纳儿生,但又不只是接纳。它绝对不是消极的认命,也不是吧你变成门前的擦鞋垫,任由世界、生活或他人随意践踏。它是了知事物的本然样本。你了解;或者,你知道自己尚不了解。
然后,下一刻,如果适宜采取行动,你就行动。但你的行动出自正念、诚挚和成熟的情绪模式,而不再被无法接纳的事件所左右。也有你做不到这样,不如你如期望的那般保有正念,但至少你也会从这个体会中有所体悟。
接纳某些最艰难、最痛苦的事,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有时候,你必须经过一段否认期,你必须体验生气、愤怒,你必须承受悲伤。但是,最基本的问题是:我能在哪一个瞬间,都接纳事物的本来面貌吗?”“我能够接受事物当下的样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