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最喜欢的是他的词,或慷慨豪迈、或充沛激昂、或旷达飘逸、或纯正深婉,都让人沉醉。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宋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写于词人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人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沉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看门的家童已经酣睡。词人就去江边听涛声。面对平静的江面,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追求自我的超越和心灵的自由。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词风清旷而飘逸,广受读者喜爱和称道。
而我更喜欢的则是这首词里闪耀着的东坡先生的善良和可爱。
1.东坡先生的善良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首先,主人未回,家童去睡觉已是离奇,竟然还安安心心睡得那么沉。可见平时主人对家童一定很宽厚。否则,借来100个胆,也不敢如此放肆吧?
其次,敲敲门没能把家童敲醒,就不再敲了,宁愿自己去江边吹冷风听江声,也不愿打扰了家童的好梦。这样体贴善良的主人去哪里找啊?孤身一人在江边待一夜,想想都很辛苦啊。
2.东坡先生的可爱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此词之后,因为酒喝多的缘故,就稀里糊涂地把官服挂在江边的树上,自己长啸着乘着小舟飘然而去了。
这可把郡守徐君猷吓得半死,因为此时苏轼是罪人身份,罪人逃跑了还了得?他急忙坐着车跑到苏轼的家查看,一看东坡先生不知啥时候已经老老实实回来了,正鼾声如雷,睡得欢呢,根本没有去“江海寄余生”。
每次读这首词,想到这个传说,我都忍不住笑,这大词人也太小可爱了吧?
林语堂先生眼中(《苏东坡传》)的“才华卓越,放任不羁,富有创造力,天性敏感,刚正不阿,胸襟开阔豁达,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东坡先生,因了这善良和可爱才更有血有肉,更富有魅力,更令人喜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