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流光与叹息》

《流光与叹息》书评

2025年漫长的春天,我陪着一位少年走过漫长的雨季。

我是被这本书的推荐词:“别具一格的音乐长篇小说”所吸引。对于我这个乐盲来说,我很想阅读作者是如何描写音乐的。

翻开扉页直至最后一行:不要着急,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内心一场绵延的雨季,终于在天空一角透出微光。

这本书,作者将他对音乐的理解揉在一位男孩从孩童到成年的漫长成长道路上。

三位女性,童年的桐,少年的夏悦,青年的小涵,完成了对他音乐和人生的启蒙,指引,和引领。

桐如同流星短暂的划过男孩的天空,但她敏锐的音乐感悟,用李斯特的《叹息》打开了男孩对音乐的门扉。

十四岁初识夏悦,她弹奏的《叹息》对男孩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这是他开始学习钢琴的原动力,但相识于微,他们的爱情萌芽被夏悦的母亲无情摧毁。

大学时,结识小涵,小涵是一位思想远超年龄的女孩,海量的阅读使得她小小的年纪便有洞悉世事的敏锐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小涵引领男孩从单纯的对钢琴弹奏技巧的追求,到对乐曲背后音乐家生平的了解,使得他可以得知音乐家写作时的所思所想。这大大拓展了男主对音乐的理解。——这点不正是我们读古典诗词所追求的知人论世吗?

小涵对乐曲的领悟力之高,也促使她的弹奏水平高超,澎湃的创作欲,胸中的灵感使得她开始致力于将内心的想法记录下来。她的乐谱在她死后,男主得以窥见,《中国狂想曲》是她将中国古典乐曲与钢琴曲的结合;《流光协奏曲》则是她对时光的描述,是四季轮回,是人生的思考。

《流光》可以说是小涵一生所追求和领悟的,她从小就认真思索死亡的意义,直到落笔谱写《流光》,我相信她已经有了成熟的对于人生和死亡的思考。

《叹息》,初识是李斯特的一首钢琴曲,并且,这首钢琴曲贯穿全文始终,我以为这是全文的一条伏线,直至文章最后,小涵的文字集结成册,男主为其命名《叹息》,这个细节让我深深震撼,一位24岁的花季少女,她哪怕思想再成熟,为人再善良,她在人世间存在的痕迹仅仅是这变幻万千的宇宙间一声浅浅的喟叹。这个细节,就仿佛我们捋着一条精美绵延的丝线,但不经意间捋到了丝线终结的线结。

本文有几处论述比较打动我,一是小涵引导男主阅读名著,开卷有益,触类旁通,具象化了。

二是,小涵对古诗词里流光的引用,将时间的华美而短暂描述出来了。

三是大师讲述的成长经历,我觉得值得琴童家长们深思。

再来讲几点我阅读本书不适的地方。①三位女性人物描写不够丰满,性格单一,除了名字不同,性格上没有太大区别。尤其桐,她是男主少年的玩伴,但言语却有着成年女性的深度。②行文稍显拖沓,如果作者能多易其稿,可以删除部分内容也不至于影响全书思想的整体性表达。③文章后期,可以看的出作者对不少事情想有所表达,但处理为人物对话,不够口语化。

但全书总体而言瑕不掩瑜,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