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洪谦原创
2018年我连续参与了3次心理健康方面的创业项目,都是以某种程度的暂停结束。
2018年4月-8月,我和几个朋友做家庭教育培训,专注于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方面的演讲与培训。因为种种原因,项目暂停。9月-10月,本地一家心理咨询机构的创办人要组团二次创业,我参与项目设计,不过后续也是暂停。11月-2019年1月,我给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做课程内容研发和新媒体矩阵的规划,既定任务完成后,我们的合作告一段落。我回来,打算做自己喜欢的领域:情绪管理。后面发生的事情更精彩,有机会我会继续写文章分享给大家。
下面的内容是我重新回到心理健康领域以后的观察和总结。我认为这篇总结非常有价值。如果我2018年4月份看到这篇文章,我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
一、心理健康市场需求将会暴增
因为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还有人口代际更替,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长。80后是真正开始重视自己心理健康的人,90后作为父母是真正愿意为孩子教育花钱的人,00后2018年刚进入大学,2022年00后大学生毕业,这波人是真正愿意为了自己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花钱的人。
根据业内观察,目前90后已经准备好在孩子教育,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方面购买心理健康服务了。钱都准备好了,就看谁提供的服务更贴心了。
几年后00后大学毕业后,这波年轻人,会因为心情不好,不开心就去找心理咨询相关的服务。在这些人看来,心情不好为心理健康服务付费,就相当于脖子睡落枕了去找推拿师傅拔罐一样平常。
二、心理健康产业链分析
心理健康服务可以从产业链角度进行思考。
一个普通人,没学过心理学,但是知道自己经常不开心不舒服,也没严重到精神病的程度。这个人需要从各种媒介媒体上获得足够的了解,才会去主动找心理咨询相关的内容,买书,买线上付费课程,参加线下课程/沙龙/工作坊,最后是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一对一咨询。
这里面有个链条:
不了解-->主动了解--->购买内容---->深度接触--->一对一咨询。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至少有三个环节:
一是心理健康科普环节,需要有人力物力投入,让更多的普通人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持续曝光,刷屏。
第二是有足够多的内容存在,相关的图书,文章,视频,音频,付费课程,随便搜索都能找到。
第三个是有足够多的业务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接住最后一环,一对一咨询的需求。
这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以赚钱,每个环节还有很多真的假的细分领域,有的能赚大钱,有的是深坑。
当然,心理健康从业者在生产通俗讲心理咨询师的培训何学习,本身也是很大的市场容量。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组织布局截胡了。
三、心理健康行业几个主要的细分市场
1/专业的心理咨询领域
专业的心理咨询是一对一咨询,或者以多人互助团体形式的形式进行。
这些业务对咨询师的业务要求挺高的。要成为一个业务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其实并不容易。
我与几位业内专家多次交流后得出结论,单打独斗的个体心理咨询师很难保证收支平衡,尤其是刚开始开展业务的,没有行业影响力的新手咨询师。
独立执业对于新手心理咨询师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太高了。首先是专业要合格,其次要会写文章,会讲课,会做公益活动,懂营销,会搞社会关系。有这种综合素质的人去任何一个行业都属于顶尖的人才,何必做一对一咨询收入有上限的事情。
我们本地一位个体心理咨询师,专业过硬,咨询客户比较稳定,在收支和个人精力方面也是刚刚达到一个平衡。这位老师的综合素质,去经营一家小企业是没问题的,只是真心热爱心理咨询行业才能坚持下来。她也是想打造自己的业务团队,奈何能入眼的同伴太少。
所以,专业心理咨询领域,未来是属于机构或者企业的。个体心理咨询师不能说没有,之不过注定是一个过渡形态。
我心目中完美的心理咨询机构,要具备3个功能:
一是能够提供完整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体系,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都要有。这是专业基础。
二是能给咨询师提供稳定持续督导支持。让心理咨询师完成个人成长,并后在续个案咨询的督导支持。
满足这两点的企业/机构/平台已经不少了,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还有第三个功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 也是目前看起来没人愿意多操心的一个,就是持续不断的咨客来源,让新手心理咨询师实习练手的机会。
在我看来,第三个功能也容易实现。现在很多移动互联网平台,都存在巨量的有求助意愿的来访者。运用新媒体社群运营策略,还有各种知识付费工具,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咨询需求。如果新手咨询师有稳定的督导支持,无论是在线上还是在线下,都能胜任这些服务需求。
所以,假设有某个企业/机构,同时满足了上述三个功能,并且能源源不断的培养新手咨询师,这就会是未来的行业头部,会成为平台级别的存在。据我所知,实际上现在少数几个机构已经具备上述三个功能。这些机构或者企业,都有发展为平台的潜能。从投资角度讲,满足这三个功能的组织,是有强劲的变现能力的。
2/去心理化的重度营销的细分领域
2018年知识付费最火爆。现在有很多线上课程,讲的是个人职业规划,职场人际交往,沟通谈判,两性情感,情感挽回,PUA,九型人格,NLP,潜能激发,家长如何管孩子,如何对付叛逆期的孩子,情绪管理等。这些都是心理健康服务去心理化后的形态。
这些线上课程的共同点是都和心理学有关系,但是很少提甚至坚决不提“心理”两个字。还有共同点就是针对某个具体的问题场景,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提供特定的价值。这反倒是比那些打着心理咨询,心理学,原生家庭,心理健康等标签的课程更好卖,市场接受度更高。
这背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老百姓对于心理这个词还是有负面的刻板印象的,我又没病我学什么心理学?一般人是拒绝学习带有心理咨询标签的课程的。第二点就是价值点获得感很明确具体。老百姓喜欢学了这个课程就能获得某个问题的解决,或者能发财,或者能找对象。带心理咨询,心理学标签的课程反倒比较模糊,价值点不是很明确。
所以未来的心理健康科普工作,主要由这些不带心理标签的业务形态承担。
3/二次元/非主流/亚文化/灵修业务
卡牌,塔罗牌,占星,脉轮,灵气疗愈,生命之树,冥想,灵修,生命能量,解梦(我也自称解梦师,欢迎交流),五行卦数,八字算命,射覆等玄学业务,很大程度上是和心理咨询服务有相同的生态位的。都是给人去除烦恼,解决不舒服处境。当然还有宗教。这个层面的业务的市场容量非常惊人。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市场容量角度,这才是心理健康服务的主流方向。当然这里面很多都是不能公开讨论的。比如各大平台不允许讨论玄学相关内容。
有的人会说,这些领域都是骗人的,你怎么能拿来和心理咨询相提并论呢?我个人认为,这些业务的生态位,和心理咨询是重合的,都是解决烦恼和人生困惑。
4/各级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心理健康服务采购
上级已经发文,要求2020年必须建立起完整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条件的自己建设人员队伍,和相关配套设施,没条件的可以采购社会服务。
这个文件在业内属于刷屏级别的动向。并且这个杠杠很硬。上级的要求很坚决,坚决程度,可以参照2017年下半年的环保/风/暴。到时候完不成指标会问责。现实层面看,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已经取消,真正能承担这个任务的具体执行人员队伍缺口太大。社工成了香饽饽。但是实际情况是,社工机构很多,业务开展也挺红火,但是不能盈利为目的,社工从业者收入提不上去。
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这个层面,需要做的是设计低门槛,老百姓接受度高,容易复制,容易执行的具体产品。这就需要动脑筋了。2018年我直接接触了4种具体的落地产品,有的已经完全商业化运作,有的还停留在概念阶段,不过都符合低门槛,容易复制这几个要求。
总体来说,大部分从业者还都是新手,业务水平可能刚到入门,还固着在某个专业身份,学术流派上。距离完全的商业化营销还差得很远。
做任何一个行业,从业者赚不到钱,就会造成一个负反馈:后续的高水平的,聪明的人就不会选择进入这个行业,然后因为没有高水平的人进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发展就很慢。这是一个死循环。希望会有新的发展趋势能够打破这个死循环。在我个人看来,去心理化的线上付费课程是比较强的突破口,现在已经有人赚到钱了。
欢迎心理健康和教育培训行业的朋友交流。我觉得我们可以有很多的合作机会。
我们正在招募情绪管理咨询师。如果你对心理健康行业感兴趣,打算以比较快的进度进入心理健康行业情绪管理细分领域,可以聊聊,相信我们会有很多共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