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朗朗乾坤,昭昭日月。我们大都会相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所以,我们也才常听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也总有些坏人活得很滋润,于是让我们产生怀疑:好人未必有好报?
就像《白鹿原》的原著中,白孝文最后大逆不道,却能飞黄腾达做了县长。面对这样的逆天行径,翻拍的连续剧中,也只好做了修改。但原著中这个结局,却另有深意。
“圆形人物”的全面对比,让思想立体呈现出来
我们知道,文学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它能启迪智慧、丰富思想。德国哲学家把人的精神需求,分为知、情、意,就是指知识、情感和思想。对应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写实性、抒情性、表意性的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把这三者表现出最高级形态,也就是所说的典型人物、意境和意象。
人类的思想都是复杂的,有着多面性。所以19世纪后最高境界的叙事作品,都是塑造丰满的“圆形人物”来反应现实。
如果我们能沿着“圆形人物”塑造的角度,便能很好地理解“恶人”白孝文的美好结局了。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通过各种复杂、矛盾的人物性格,让人物形象变得丰满。就像现实中并无真“圣人”,再好的人都有点“坏想法”。
原著中有很多个“圆形人物”,就像田小娥淫而有爱,她勇敢地追求幸福生活;黑娃勇而鲁莽,当坏人、做土匪,却又能洗心革面。
白孝文和白嘉轩这两个人物形象,更是通过“圆形人物”,展现出来了复杂的人性。而且他俩父子俩刚好是一个正反面,让作品深度思想得以立体呈现。
白嘉轩渐渐树立起来的品德,是旧制度的维护者
白嘉轩一直是一个正人君子的形象。他做事光明磊落,又充满仁义之心。但他青年时,却并不这样。那时他为了父亲那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疯狂地娶妻,接连死过6个老婆,都不放弃。
最终,他凭借无意间发现鹿子霖家的风水宝地,通过巧设计策偷偷换地,迁移祖坟,才让自己的命运彻底改变,从而人丁兴旺,积累起大量财富,成了村里的大户。
这件事也成了白嘉轩的最大污点,其实,迁坟改运也只是他的心理作用。他之所以不再死媳妇,也是因为娶了一个从小就认识的仙草做媳妇,不再冷冰冰地把她当生育和发泄工具。另外还种植上了大烟,才得以快速积累财富。
富起来的白嘉轩,想起了精神追求,要树立威望,他想当一个好族长。于是翻盖祠堂、为村里建立新校舍;他对身边的人充满仁爱,供自己长工儿子读书;还可怜村里寡妇,施舍钱粮,从而得来了县长发来的“仁义村”石碑。
所有的一切,无非是为了做好他的族长职务,他是旧制度的极力拥护者。面对黑娃自己讨来的媳妇,他觉得来路不正,坚决不让进黑娃进祠堂拜堂成亲。对村里歪风邪气,他严厉惩罚,对自己儿子都不会手下留情;但他为了让自己三儿子能有后代却又做事疯狂,竟然让长工的儿子兔娃和自己儿媳妇睡觉生子。
在新形势面前,他又表现的冷漠,只关心自家地里的庄稼,过好自己的生活。县长选他当“代表”,乡长选他当“乡约”,他都坚决不干。
我们看到了一个正直的人,却又思想迂腐、麻木,处处维护着旧有的制度。他在历史前进的步伐中,止步不前。
白孝文逐渐堕落的经历,是旧制度的否定者
白孝文作为家里的长子,曾是白嘉轩最看好的族长继承人,他为人谦虚谨慎,从不嬉戏打闹。而且白孝文从小就继承了父亲正统、虚伪的一面,他从不叫黑娃小名,而是叫他鹿兆谦,让黑娃倍感别扭。
但是长大后,等他娶了媳妇,在那段蜜月期里,他疯狂地发泄着欲望,甚至惊动了全家人来干涉。再后来,他又和田小娥偷情,被父亲严厉惩罚,并彻底与其分家。在情欲与旧道德面前,他像一头上蹿下跳的猛兽。
分家后的白孝文,败光了家产,还活活把自己妻子饿死。最后沦落到街头行乞,就连家里的长工鹿三都鄙视他。当他被疯狗追赶,咬烂了双腿,身上化脓发着高烧还得行乞时,他彻底放下了尊严。他来到了家门前行乞,为了那碗“放舍饭”,他可以什么都不顾及。
白孝文冲着劝他回家弟弟说道:“要脸的滚开……不要脸的吃舍饭去罗!”
从死亡边缘撑过来的白孝文,彻底放弃了以前的所有枷锁,他获得了“新生”。
从那一刻起,白孝文等于抛弃了父亲所追求的东西,他完全按着自己的方式过活。这种生活,从他挣扎在死亡线上要到那碗“放舍饭”起,就成了一心只为了自己而不择手段了。这又与正派仁义的白嘉轩是多么大的反差呀。
所以,后来他从一个秘书,干到了营长。荣归故里,重新拜进祠堂时,他也只是为了赢回自己的脸面,他对于祠堂象征的旧礼教束缚意义,已经荡然无存。
也才有了他冲媳妇大发的感慨:“谁走不出这个(白鹿)原,谁一辈子都没出息。”
他心理俨然已经彻底抛弃了白鹿原,也彻底抛弃了旧有礼教束缚。从此行为规则,他只按自己的想法来,再也不活在白嘉轩的影子里。所以,他才会在和上司有意见不和时,直接杀死他;在有利益纷争时,也会陷害黑娃,把他置于死地。
结语:
如此以来,正直却守旧、思想麻木的白嘉轩,慢慢走向死亡,而变得卑鄙的白孝文却当上了县长。这也让我们看清了,一个冲破旧思想牢笼的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取得了生机,在乱世中成了“英雄”。我们自然就没有看到“好人有好报”,恶人受惩罚的结局。
《道德经》七十九章中曾有句话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很好地诠释了“好人未必有好报”的原因。
天地间本无所谓好与坏,天道无感情,所以说“天道无亲”,也只有那些顺应规律的人才能生存下去,“常与善人”中“善人”并不是“好人”,而是指遵循天道的人。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往后岁月里的白孝文可能会有另外的结局。在和平年代里,邪恶并非正道,相信总会有灭亡之时。正所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