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真实在哪里?
我在一个地方做记者30多年,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在采访中发现我们的一些官员的为政观念在发生着某些变化。有的官员到了一个地方,急于做些看得见的政绩,一说就是,新思路、大手笔,新目标、大战略,可谓雄心壮志、翻天覆地,大动作、惊天动地。干部有干劲、有气魄、想干事儿,是个好事儿,但有的设想和谋划,大的没边没沿、不切实际,甚至劳民伤财,出发点不错,效果不一定好。
近读一报道,说在江苏宿迁市任市长5年的王天琦再次当选市长后,讲了一番话,其中有一段说:
“我和各位副市长都是平民出身,虽然亲人大多依旧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但我们本人做官已久、被簇拥已久,还知道多少他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他们或许偶被光环照耀,但更多的时候面临求生之艰、求学之难、求医之急、求职之苦,而这些也是黎庶百姓的生活常态。如果远离这些生活的真实,决策和工作怎能成功呢?生活的真实在哪里?在公厕、在菜场、在医院、在学校、在巷闾、在路上……平民情怀,就是老百姓生活的种种艰辛和困难,能够让我们因酸楚而潸然泪下;平民情怀就是惯常于琐碎而简单的生活,时刻体察一个普通人的作息行止。但是我们的责任不能止于有泪、止于不搞特殊。要努力改变,致力于点滴改善民生,致力于一个人一个人的改变,致力于最广大人群的需要和最弱势群体的保障,变民生的宏大叙事为具体行动。我们将始终坚持多做群众最急最盼的事,多做惠民利民的事,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以念兹在兹的真诚行动,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于官员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离任以后还让老百姓牵记更幸福的事了。”
看到这位市长说的这段话,我想起了1986年我在涉县采访时,当时的县委书记武永昌给我说,他来到涉县后,到深山里边的桑栈村看到群众吃水困难,曾三次流泪,群众太苦了。武永昌从基层走来,是一个深受群众拥护的好干部,他接受记者采访,不说空话,不唱高调,基层的真实情况是啥,他就说啥;做好了,就说好;没做好,就说没做好。我按他说的线索,到下边做了一些采访,写了一篇报道《县委书记挥泪引水》,反映涉县是如何解决好群众吃水问题的。
同时,读了宿迁市长的感言,我还想到了我在鸡泽报道组的时候,我陪着《邯郸日报》社记者李虎到贯庄公社采访。那一年,冬春连旱,贯庄一带水源不足,不少地块麦苗枯萎,几乎绝收。当时的贯庄公社书记段子菊见了记者,开门见山,说干旱、说困难,还把记者领到麦田,扒开土层,说:“像这样半死不活的麦子,没水就死了,有水也没啥收成了。”李虎记者对我说:“这个书记说实话,是个好干部”!
有时我也想,在过来的一个时期,记者到一些地方采访,如果走马观花不深入,是听不到“社会生活的真实”的。有的时候,记者听到了,或者看到了一些真实的东西,你想写个报道,引起社会关注,领导重视,有的地方官员不是躲闪,就是掩饰,好像他的“领地”到处莺歌燕舞,山河一片红,形势一片好!
党的十八大以后,倡导“问题导向”,这句话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关注生活的真实,知道群众的诉求,心中有数办法多;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让群众满意。
2018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