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我就发现了自己有“委屈自己,讨好别人”的习惯。
我太过敏锐的能够察觉到别人心理状况和需求了。
我似乎对帮助别人这件事显得过分热心,而我自己通常不愿意去麻烦别人。
不拒绝会很痛苦,拒绝了也会很痛苦。
有点类似于“讨好型”是不是?
百度一下讨好型就会有很多类似的经验,据说所谓讨好型有三个错误的核心信念,戳的我膝盖有点疼,借着我本身,谈谈自己对所谓“讨好”的认识和改变。
01.我很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当你明显感受到别人的不悦,但又并不是自己的错时,会尽量避免冲突,率先道歉打哈哈,即便最后吵架了,先开口说对不起的也是你。
我对冷暴力十分恐惧,两个人发生冲突,相互不理,可以对别人和颜悦色,但对你却总拉着个脸,胡适先生说过,“世间最下流的事情莫过于甩脸色给别人看”。
我讨厌看别人的脸色,也厌恶自己有甩脸色的冲动。
所以之前一段时间,当矛盾产生的时候,我会打哈哈,主动解释找个台阶下,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是当别人蹬鼻子上脸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事态的严重性。
如果感情里先开口服软的人是爱的深的那一个,在冲突里,先开口的是弱的那一方。
是的,我有求于人,在大学里,比起别人的八面玲珑,对信息敏锐的接受度,足够扎实的知识,我畏首畏尾,踟蹰不前,什么事情都不会去想当第一个,都在等别人,等待别人的帮助,我会逃避很难的问题,等着别人解决。
报名需要人提醒,复习资料不会主动去和老师要,因为自然有人会发在群里,甚至最简单的一件事,上课不用看哪个教室,跟着舍友就好了。
我很依赖别人。
那样简单的事情我不会做吗?可就是这样简单的事情让我形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会越来越觉得自己弱,只有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我才能生活的更好,所以我选择妥协。
可没有别人我会死吗?不会。
认识到这一点的我不想让自己有很弱的想法,尽力避免去依赖别人。
已经是个成年人了,我能独立完成一件事,能自力更生赚钱,也能背个大包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旅行。
摆脱别人的嘲笑和脸色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想方设法的让自己强大起来。
02.我必须要做些什么别人才会爱我
我觉得百分之八十的“讨好者”要么是“烂好人”要么就有当“烂好人”的潜质。
因为心思细腻敏感,我总能轻而易举的知道别人所想,加上从小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观念中毒颇深,总觉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会拒绝”是我们这类人的软肋。
因此顺便帮忙成为了生活里最麻烦的事情,帮吧,会变本加厉,不帮,心里就会难受。
你说我心里为什么要难受?我难受个锤子?
因为我怕,怕拒绝会引起别人的不开心,所以哪怕选择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别人。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讨好者们对于安全感、别人的爱、别人的关注有着超乎寻常的渴望。
早年时期,讨好者们往往是在一种充斥着“不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把这归结于童年阴影,认为创伤和恐惧留在了潜意识里。
我本身并没有所谓很大的童年阴影和经历过校园暴力。
只是有一点,我很少的到父亲的表扬,从小敏感的内心已经察觉到了,于是什么事情都力争第一,尽量做到最好,期待父亲能够点头肯定,但是没有,不论我认为做的怎么好,父亲最好的评价也只是“还行”。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为了让父亲多喜欢自己一点,努力做鬼脸才能逗父亲开心。
《人间失格》里的叶藏极力迎合别人想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会无条件的爱你啊,每个人在世界上都像蝼蚁一样自顾不暇,怎么会有人一直围着你转呢?
帮你是因为情分,是因为善良,而不帮就不帮,我为什么牺牲自己而去成全你呢?在这个世界上,我也不可以自私一下吗?我没有自己的生活吗?你的事情我需要负全责吗?
与其讨好你让你开心,我就不会讨好自己让自己也舒心一下吗?
从开始学会拒绝的时候,我就在内心默念:
“关我屁事,嗯?”
3.我不配提出自己的需求
假如一个讨好者不喜欢工作的时候被打扰,他就不会在别人工作时打扰别人;
假如他不喜欢被严格的要求,他就会对别人的要求非常宽松;
假如他希望在出现冲突时别人能够理解和接纳他,他就会先去理解和接纳别人;
讨好者们很难亲口向别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要求,他们总是会试图通过自己行动的方式来“暗示”对方:我在你难受的时候陪伴你,是希望当我难过的时候你也能走过来陪陪我。
嗯,以上全中。但最后一条否认。
比如我讨厌在别人休息的时候很吵的人,我自己就不回去吵。
晚上别人休息的时候,因为开灯会很亮,宿舍不让用床围子,所以放弃读纸质书,选择用手机。
讨厌一些很简单的事情来麻烦自己,比如顺手扔垃圾,递东西,取快递,所以一般不开口麻烦别人。
我很少提出自己的需求,因为在我看来这些事情有些无所谓,怎样都行。
小时候就是这样,比如我想吃什么东西不会很迅速轻易的开口,有时候觉得没有也没关系,有时候会看大人的心情。
但姐姐就不会,她会很直白的说出自己想要什么,因为家里有小店,姐姐想吃什么就会吃,而我会询问妈妈的意见,等同意了才行,妈妈总是夸我懂事,也许吧。
我好像真的什么都可以,吃的用的大多数我真的不是很看重这些东西,可是当我遇到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他们也以为,我是无所谓的。
当我想挑战一份想做的工作时,别人会毛遂自荐,而我,可怕的发现我在等待别人帮我开口。
只要自己想,就说出来,好在我也没有糟糕到那种地步,好在我喜欢的东西真的不多,好在我还拥有一份执拗。
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黑色的大自行车丑晃丑晃,老妈说骑车上学不安全,我拿着辛辛苦攒的二百去买车,不够,实力坑爹给自己垫钱。
初中的时候,不满足于磁带AB面换着听歌,于是又攒钱买了一个MP5。
想出去转转,知道父母担心的问题多,索性等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才开口,赚够了旅行费,就是有资格去花掉它的。
我否认的原因,也许的确无法直接开口说自己要什么,无法向别人表达出我的需要,那只是因为有的东西不是那么在乎罢了,我从没想过自己的付出会换来同等的报酬,只要这些东西不触及底线,那么它们就无所谓。
04没有“讨好型”人格
说到这里就会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的讨好型人格(官方是助人型人格),也许能找到共同点,却没有那么悲观消极。
世界上都没有同一片叶子,怎么能将人简单的用一个人格来对号入座呢?
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愿意讨好别人,只不过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与人相处的行为习惯罢了。
好说话,是因为心思敏锐善解人意;愿意帮人,只是因为为人热情;,没有太多的要求,是因为包容性高。
这样一看,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对不对?
但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使自己疲惫不堪,本身敏感的内心会因此更加小心翼翼,生活会变得很拧巴,甚至失掉自我。
我相信万事万物都讲求平衡,都有其两面性,也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事情,对大量的让读者以对号入座的形式引发更多人焦虑的文章,我持不屑态度。谁都有自己的人生,没必要去指手画脚。
最近看《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这本来是一本追求理想的名著,我个人也十分喜欢,但对于其中的配角小胖子施特略夫,作者把一个过分热心,懂得欣赏真正好画的人写的愚蠢不堪,可笑至极。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认为他把追求自我意识强烈和自我意识比较淡的两个人描写的太过极端了,过分自我,只在乎自己想法的人,只能算是自私。
生在世上,都是第一次做人,都在摸索着怎么和别人相处,在穷尽精力在乎别人的感受把自己也搞得不愉快的时候,不如低下头来学着和自己相处,安安静静提升自己。
也许有朝一日会有底气说:
我为什要讨好你?你有什么值得我讨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