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人民情怀 答好城市发展时代考卷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深刻诠释人民城市理念,为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锚定航向、指明路径。广大党员干部当深悟其中蕴含的人民立场,以实干作答时代命题,让城市发展始终与人民期待同频共振。
以民心为墨校准发展坐标。“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此次会议部署的七项重点任务,条条关乎民生福祉,“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维度的建设目标,主体是城,落点在人,其深层意涵应在于,创新活力应惠及普通创业者,宜居环境须普惠各个群体,美丽风景要融入市民日常,韧性安全需守护万家安宁,文明风尚当润泽人心,智慧成果必便捷生活。城市不是冰冷的建筑集群,而是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生命体。广大干部必须时刻牢记“人民城市为人民”,从“为增长造城”转向“为人筑城”,让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走进街头小巷的烟火里、百姓日常的期盼中,使“人民城市”从政治理念沉淀为推门可见的暖意、触手可及的安心。
以民智为泉激活治理活水。最懂城市“痛点”的,永远是穿梭街巷的百姓,广场舞扰民暴露公共空间规划粗放,老旧小区停车难折射交通治理滞后。这些问题,坐在办公室里想不出答案,唯有走到群众中去,才能找到破解之道。此次会议提出要做好“五个转变”,其核心是推动城市工作方法回归人民实践,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作为城市治理的源头活水。“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要能兼容小店主对复杂扫码系统的困扰,“城市更新”的方案制定也不能缺少街头手艺人、流动摊贩的声音,群众的实践智慧往往比书本理论更具穿透力。广大干部应扑下身子、深入一线,强调市民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性,从“精英设计”转向“人民共治”,在社区广场倾听银发心声,在建筑工地感知劳动者需求,在街边摊位收集灵活就业者的期盼,在家长里短中捕捉治理痛点,在街头巷议中汲取创新灵感,用好用活市民服务热线、居民议事会、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机制,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城市治理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奔赴”。
以民声为尺丈量城市成色。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彰显了城市发展模式从“规模优先”转向“品质至上”的深刻变革。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要求城市工作摒弃重建设轻治理、重速度轻质量的旧模式,转向重治理、求品质,惠民生、谋长远的新路径。毕竟,考核表上的“项目完成率”“投资达成率”,未必等同于人民群众切身体验到的“生活安心率”“幸福指数”,城市工作的成效,终究要靠群众口碑来检验。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不仅关注“显功”,更需做实那些关乎长远、润物无声的“潜绩”,守护生态本底,让绿水青山常驻;传承历史文脉,让城市记忆永存;推进城市更新,让生活更具温度;筑牢安全防线,让城市更有韧性。唯有从“向上对标”转向“向下认证”,才能让每一项政策、每一分投入,都真正化作百姓的获得感与安全感,让城市发展的真实成色经得起人民与历史的检验。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一项永不停歇的接力工程。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校准“为了谁”的价值航向,夯实“依靠谁”的力量根基,严守“谁评判”的价值标尺,以“枝叶关情”初心焐热政策温度,以“绣花功夫”匠心织补城市肌理,以“钉钉子精神”恒心夯实发展根基,用民生像素拼出人民城市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