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真是一个话题爆发的时间段,还没有从满屏18岁抽出身来便已被一场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刷屏了。这种“知识跨年”的演讲如今是第三场也是倒数第十七场。今年罗胖一共提出“6种焦虑、6种答案、6种脑洞”,来缓解我们一年的知识焦虑。
作为听众的我们大多是普通人,也不都生活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大多数听众还是二三线城市勤勤恳恳的小白领、上班族。没有值得炫耀的才能、没有充盈的资本又缺乏完善的平台,我们很怕被时代抛弃,被甩在后面,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不想二三十岁的我们变得同父母一样落伍,担心聚会上被一线城市打拼的朋友视为“乡巴佬、土包子”。没错,我同样是这样。前些年患有眼疾不能长时间阅读,在使用“喜马拉雅”时偶然间发现“罗辑思维”,随意听了几集感觉录制专业、观点新颖、没有那么多广告,睡前听一小下既弥补了无法读书的困扰又有人哄我睡觉。我逐渐喜欢上这个节目,可发现自己好像越听越焦虑,自认为也读了不少杂七杂八的书可为什么罗胖的角度我从没思考过?我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后来我渐渐明白,罗胖想获得的就是这种“焦虑感”,他在牵动这个时代已经安逸生活的小知识分子和筋疲力竭打拼的小白领的那根脆弱的神经:听了你的演讲,我觉得我好慌,我什么都不知道,我身边的这些新兴的事物已经不是我熟悉的样子。面对如此焦虑的我们,罗胖用三个问题表明不是强者我也能登上舞台,落后市场我也能找到新玩法,跟不上变化我终究不会被淘汰。演讲过后“罗振宇”的百度指数从12月29日的3181直线飙升至1月1日的58335,我想罗胖一定能过个好年了。
这次集体性知识狂欢过后,我们有没有想过罗胖口中的“新认知、新思维”究竟有多大的帮助?并且这些“新认知、新思维”真的就是新的么?演讲中前三个问题中我唯一记住的就是创新,这是我整晚最大的收获。可创新需要具备什么素质?一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二是要有强烈的好奇心,三是要有信息加工,深度整合的能力。常言道:“推陈出新”,如果按罗胖的价值观“你没时间看书,我们帮你读书,帮你总结精华。”我想问,罗胖总结出来的精华就是你想要的?你读书总结出来的精华会同罗胖的一样?自己不读书只让别人通过十几分钟二十分钟念给你听?你就收获了你就提高了?连书都不读哪来的什么提高和创新?在信息爆炸的社会,人脑的功能更多承担着分析,整合,处理的作用,如果都像“罗辑思维”倡导的,书他们读,我们直接拿来用就好,那我们还要脑子干什么?看似使用“得到”的我们是最爱学习的“终身学习者”,可事实我们却是一群最喜欢花钱买结论的人。
罗辑思维中所谓的“新认知”、“新思维”真的有助我们拓宽思考维度么?我想大部分朋友在听“罗辑思维”时不会对照文稿逐句思考,像我就是在通勤时间收听。由于没有文稿对照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嘈杂,我们无法对节目内容进行深度思考,遇到引起共鸣的地方无法记录,听到有所偏颇的观点难以推敲,在罗胖高超的演讲中我们的想法一闪而过,溜掉就回不来了。就这样我们不自知接受了许多无意识、不假思索的观点。好似听“罗辑思维”的我们是最快接收新认知、新思维的“新新人类”,可事实我们却是一群最喜欢拾人牙慧,鹦鹉学舌人。
面对“知识焦虑”周其仁先生这样总结:”让我说明,“无知”不是罪过,我们甚至不必为之难为情——承认无知毕竟可以刺激求知。问题是,为什么要给无知包上一件“大有学问”的术语外衣,还偏偏要以美丽的郁金香的名义?“真心希望大家辩证的看待罗胖的“知识焦虑”“罗辑思维”,把“知识焦虑”看做外部压力、向上动力,把“罗辑思维”当做拓宽眼界,获取信息的方式。我想,如果你能同每期“罗辑思维”对着干,并找到理由说服自己,那么你的收获将远不是听几集广播,看几场演讲能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