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财富积累的过程,因此,关于财富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个人、企业、政府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而财富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处理财富的创造跟归属问题。假设我们把财富分为两大类:即增量财富和存量财富。增量财富是指一定时间内创造出来的新增财富;存量财富是指当下已经存在的财富总量,即创造出来的财富减去消耗的部分而保存下来的财富。一个是指财富积累的过程,一个是指财富积累的结果。
我们通过工作、经营、投资去创造财富,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增量财富。当我们把这些创造出来的财富汇集到一起是,又形成了存量财富。增量财富和存量财富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比如我工作很努力,公司愿意支付我每月5000元的工资,那么我每月就会产生5000元的增量财富。到工资结算日,我卡里将会出现5000元的存量财富。后来,我用着5000元的存量财富支付了上个月的生活账单,那么这笔存量财富又转换为别人的增量财富。因此,增量财富其实是一种获取财富的手段,而存量财富的转移,又实现了财富的重新分配。
我们从社会上获取的财富要么是存量财富,要么是增量财富,要么是两者的结合。如果我们想多赚点钱、赚快钱、赚大钱,应该赚取存量财富还是增量财富为主呢?
工薪族提供劳力、脑力、时间等去挣取公司的增量财富,虽然有一少部分是存量财富(底薪),但因为存量财富是固定的,或者说受工龄限制而使得获得的公司存量财富数额的涨幅受到限制。公司寻求发展,一方面增加增量财富,另一方面也要用存量财富做风险对冲,所以不可能大规模地付出自己的存量财富。因此,工薪族只能谋求增量财富的增加,这也是为什么拿提成的业务员,要比拿固定工资的职员更容易致富的原因。
业务员是一个个体,公司则代表一个集体,那么这个集体赚取的增量财富又从哪里来呢?
我们将每月辛苦赚来的增量财富存起来,是为了应付生活的日常开支,比如交通费、衣服、化妆品、食物、房租等。这些生活用品其实是实现了财富的转移——从消费者手中的存量财富转移到企业的手中变成了增量财富。因此,事实上企业是将消费者手中的存量财富转换成了自己的增量财富。
我国第三季度的GDP增速大约是6.7%,也就是说第三季度的增量财富只占到了存量财富的6.7%。因为增量财富是获取财富的手段,而存量财富则是获得财富的结果,因此存量财富要大于增量财富,最多也只能无限趋近于存量财富。而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占到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
不同的职业,增量财富和存量财富的流动性也不同。业务员赚取的是增量财富,企业主赚取的却是存量财富。如果我们利用自己的存量财富去做投资理财,结果赚钱了,那么我们所得到的收益其实也是别人的存量财富。比如股市其实就是一个实现存量财富转移的平台。而我们平时所热衷的房产,赚取的则是存量财富+增量财富,一部分来源于房产的增值收益,一部分来源于租金收益。但最终最得益的则是房产开发商,因为他们赚取的是你多年打拼得来的存量财富,同时可能还要你透支未来几十年的增量财富。
目前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20%的人掌握着80%的人的财富,也就是说富人掌握着穷人大部分的财富。如果要想将富人的财富转移到自己的口袋,但靠增量财富,可能需要你提供巨量的商品或者超出想象的优质服务,而这点上穷人很难一下子做到,而企业主可能更快达成,因为他赚得是消费者的存量财富(这当中当然也包括富人)。因此,要想将富人的财富快速转移到自己的口袋,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存量财富转移的方式,一方面是通过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是借助金融工具的力量,比如股市、珠宝、房产等。但是目前国内房市行情不是很好,一方面目前地价的飞涨、融资成本的上升以及政策的调控,导致房产的流动性产生了很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人民币的贬值,很多富人选择了去海外购置房产,其实也是一种存量财富的转移。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想办法赚取这个社会的存量财富要比赚取增量财富更容易发财,因为存量财富要比增量财富多得多,但如果能把存量财富和增量财富一起赚了,那就更厉害了。但是,不管是利用何种方式赚钱,永远要记得721定律,在金钱博弈游戏中,往往70%的人赔钱亏损,20%的人保本,10%的人盈利。在结交了很多10%盈利的投资人后,他们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八个字:见好就收,绝不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