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室里正在播《非诚勿扰》,我在床上吃着面,机缘巧合般听到光头名嘴孟非说了一句话,大致是:“平时特爱谈教育,而有了孩子之后全忘了”。这是一种看似矛盾的情况,但隐隐提醒着我,在这句话背后应该藏着什么道理。
教育,可以说是建立在人学习能力之上的特殊社会行为,自古有之。早在公元前四百年,我国先秦时代就有《学记》一书专门论述教育。十七世纪早期,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中,将教育这项社会活动独立为学科。近代以来,在心理学的影响之下,发展出了教育心理学这样的分支,在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的倡导下独立为学科。
但学术上的教育与生活中的教育不能等同。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十年浩劫之后,九年义务教育之施行、人才代代之延续,人们的识见渐高。近几年,关于小孩教育的网文流传甚广,颇合新旧父母的心意,足见对教育的重视越来越明显。不过,还仅仅是明显,并不够合理。
细细想来,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教育的重视已经流于形式。实质的教育是广义的,不仅包括暗含心理学道理的操作性技巧,还包括家长行为、气质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前者释放的作用是瞬时的,后者则持续数十年。所以我们说,对于教育而言,后者更为重要。相较之下,甚至可以说,前者在后者光辉的照耀之下已经黯淡无光。
对于家族发展来说,存在着这样一种规律,考察现有家庭发达程度,一般是由历代前人全方位集聚而来的成就,并非朝夕之功。教育之于家族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不仅是指家族发展有赖于教育昌盛,还指这种规律内在的脉络:后代受教,建立在前代的基础之上,而且是全方位的基础。
于是,教育的实质意义与形式意义可以融合起来了。但此时的问题是,如果我们要求广义的、全方位的教育,对于下一代来说,当然有大有裨益,但是对于上一代来讲,就太过苛刻。这种苛刻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后代能够超越同龄人,其基础是前代给予的家庭环境能够充分有利。但是,家庭环境糅合着一对夫妻的所有行为气质,是两个人物质精神发展程度的缩影。有利的家庭环境,要求家长具备物质精神发展程度足够高,并且能够良好地表现出来。但难处在于,家长的发展程度一般而言是不够的,而残酷的现实却需要他们可以足够,这也是苛刻之处。
整个社会流于浮躁,我们偏好着各种浅,并且为其找了许多堂皇的借口,这对教育造成了极大损害。一方面,精神发展没有捷径可走,浅式社会纵容了一代人,让人们没有足够深刻、足够丰富的精神积累以传授给下代;另一方面,对于教育方法的学习,人们过多关注浅的方面,对于教育的一点粗浅技巧趋之若鹜,视为圭臬,导致家长对于教育的理解严重扭曲。这是对教育网文疯传的一种解释,也是对教育形势的不乐观。
此时我们可以再回过头来看孟非的那句话了。容易发现,问题核心不在于例举之人“爱谈教育”,也不在于“忘了”,而在于已经不知道教育为何物。从表层来看,似乎是告诉人们,学习了那么多教育方法,到头来却要么“忘了”,要么“劲儿不知何处使”的迷惑;从深层来说,却昭示着教育也印证着那句“巨剑无锋,大巧不工”。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花哨的技巧,而在于灵魂深处,在于一个人的气质、涵养,而关于这点,没有速效大力丸可以让家长们一夜之间成长为伟人。虽然这是悲剧,但也完全合乎情理:教育的开始,早了一代,这怕是人们不敢承认的事实。
2015/3/21晚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