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非典型的“佛系”“劝退”写作方法论,这篇译者序是我写过的唯一一篇非典型的译者序。
这是我翻开《写你想读的文章:改变人生的简洁写作法》这本书看到的第一句话,我觉得十分惊讶,惊讶于译者对于一本教授写作的书籍的书却被称为“佛系”“劝退”写作方法论。
带着好奇,我看完了整本书,这本书不厚,只有15万字,也不难懂、不深奥,很快我就读完了。
必须说《写你想读的文章》和一般的写作教程书籍很相似,但是却又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另辟蹊径。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很简单,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写作的目的(为什么)、写作的内容(写什么)、写作的受体(写给谁)、写作的方法(怎么写)和写作的原因(为什么而写),和一般市场上面大部分写作书籍的内容都大致相同。
但是不同的是,这个作者在书中传达的理念却十分“佛系”,与其说作者在告诉你如何写作,不如说作者将自己的写作哲学通过一本书传达给你,很像是武侠小说中,小菜鸟误打误撞找到某个山洞或者掉入悬崖以后遇上某个武林高手,而这个武林高手在参破武功秘籍和人生哲理以后,将武功秘籍传授给你。
写作的心要“静”
本书的作者是拥有24年广告策划经验的自由撰稿人和文案专家田中泰延,在网络上面拥有自己的专栏,阅读量高达500万。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在《写你想读的文章》一书中一直“劝退”大家,不要写作,因为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写作是一个苦差事,不能光靠幻想就能靠写作走红。
作者在书中说自己不得不大半夜忍住睡意、腰酸背痛得敲键盘,但是自己的收入却大不如大学时期一块创业的同学们,这些同学现在已经成为了上市公司的CEO。
虽然是“劝退”,但是不能说作者的态度是消极,我觉得作者其实在传达一种理念:写作的心要“静”。写作是痛苦的,写作是孤独的,想着靠写作发大财基本算是春秋大梦。虽然现在是全民写作的时代,大家都能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面“直抒胸臆”或者“侃侃奇谈”,但是真正靠着写作成为知名作家或者大V的,绝对是一小部分人,而能写出有深度、有想法、有内涵的文章的人更加是少之又少,而这些人往往在不为人知的背后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写作的心要“诚”
除了“劝退”以外,在整本书中,作者透露出自己的写作哲学便是“佛系”。所谓的“佛系”是,不要为了谁而写,就为了自己而写,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自己想读的文章就行,不要为了取悦别人,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在译者序中,译者马奈有这样一段话:
我是一个挑剔的译者,不以翻译为生,所以对出版社提供的图书选题挑三拣四,向来只翻译自己感兴趣的图书。
译者的这种“佛系”正好与作者的“佛系”不谋而合,而也与我写作的“佛系”不谋而合。
我也不是靠写作为生的人,写作只是我的业余爱好,我读完有趣的书会写一写,我看到有趣的话题会写一写,我从来不会为了追求所谓的“爆款”“流量”而写作。我写作的初衷只是为了更好地读好一本书,锻炼自己的思维,让自己成长而已。
在书中,作者也很好地传达了这样的写作哲学:
我们没有必要设定读者属于哪部分群体。自己的文章的第一个读者当然是自己,如果自己读起来都觉得没意思,那么写这篇文章本身就是白费力气。
我们必须抛弃“面向特定群体”“想要吸引读者”“相当写手、想出名”这样的错误想法,首先树立“只要觉得自己写的文章有趣,那就是幸福”的意识。
写作的心要“道”
同时,作者在书中还提出了“写作缩小了世界的范围”的理念:
假设你打算写一篇关于某次旅行中的回忆的文章,你拿出稿纸,写下“那是8月的一个夜晚,我在尾道市”。原本空白的稿纸如同一望无际的大海,容得下整个宇宙,但你一落笔,你的世界就被压缩了。
这是“写作缩小了世界的范围”的第一层含义。
而第二层含义则是写作是孤独的,写作是为自己而写的一种延伸。当你把写作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取悦自己的方法,那你的文章首先需要过的了自己这一关,这篇文章要取悦自己,就要言之有物,包含情感,不能无病呻吟,不能抄袭搬运,不能随意应付。
这样的文章才能让自己觉得快乐,才能吸引读者阅读。而素未谋面的读者读到你的文章,和你产生了联系,也就将世界中的芸芸众生通过文章这样一个媒介链接在了一起。这也是“写作缩小了世界的范围”这一理念包含的哲理。
文心“本乎道”。写作是一条艰难的、孤独的“道”,作者选择离开原本稳定、高薪的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道”,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写作还是连接自己和世界的“道”,在这个“道”上既可以阐述自己的想法,也能对他人有益,用文字将毫不相识的人连接在一起。
写作最后
就如本书一开篇,作者写的那样:
我写作本书的目的并不是传授写作的技巧,而是想向大家展示写作的思维方式。
在书中,我确实觉得作者写的写作技巧都较为浅显,如果想获得高深写作技巧的人读这本书获得不了什么,但是作者却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20几年来写作的哲学。而这个哲学我觉得可以穿越书本的厚度,增加人生的厚度。
虽然书本很薄,只有15万字,但是书本的内容却像书籍“改变人生的简洁写作法”的副标题一般,足以改变人生,因此此书值得我们细细品尝,多次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