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解读:
知乎道一经典谈
此章首次宣说“知足”教理,第46章再述“知足之足”,更深一层。知足常乐是世人的一种新精神,历久弥新,发源于老子此章。
翻过守柔,老子又对治世人的贪心。守柔教理被横在世人眼前的贪心挡住了,不能超越贪心,则不能到达守柔的大门。但是学习守柔的广阔心胸,则有助于世人对治贪心。
世人贪名,有重于名而忘身者。名,虚名也。身贵于名,因为名是外在,身是内在的。世人贪利(货),忘身而不顾,实在愚痴。世人贪得无厌,圣人以得为失,以少为得,所以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又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46章)。
佛教把贪欲视为三毒之首,是十不善业,老子对贪欲的贬斥是《道德经》的重要教法。贪欲对于修行是最大的障碍,世人对道生起信心,但贪欲会毁掉修道事业,故老子贬斥贪欲,倡导知足。第3、9、12、44、46、59等章经文一起研读,可知世人贪心之大和老子告诫之切。知足是对贪的对治,是一贴良药,但没有对道的契悟和广大悲心,则世人不会知足。贪欲是世人“最现实”的问题,世人每一天都活在贪欲中,把贪欲作为人生的最大动力。观察人的一个行为,无不与贪欲有关。侯王是最大的贪欲者,所以老子称为“以身轻天下”。
经文:名与身孰亲?王弼注:“尚名好高,其身必疏。”好名是世人最大的毛病,好名导致喜欢阿谀奉承,这样身边必然充满此类不善之人。名与身孰亲?就是名是外,身是内。名是虚,身是实。老子以身外与身内作比较,令世人醒悟。行善,但不必为留下善名,不是说不贪善名可以把行善也放弃了,这样读是错会。
庄子说:至德之世,“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天地篇)。最伟大的大宗师是没有留下姓名的,这是不贪名。留下姓名的不如没有留下姓名的,所以老子、河上公等都是假名,不是真名,因为不愿留下姓名。所以河上公第38章注上德为“上古无名号之君”,现在很多人把“老子”当做真名,姓李,名珥,字伯阳,号老聃。这些都是假名,老子显然不愿留下姓名,告诫世间好名者。老子就是“那位老先生”。但“那位老先生”还是被人们当做真实姓名来称呼,这是违背老子原意的。
庄子是否也是假名呢?《庄子》一书中出现了太多远古大宗师的古怪姓名,如伯昏无人,列御寇,温伯雪子等等,这些人确实出现于世,但不是大宗师的本名,只是假名。“名可名,非常名”,所名即是假名。可见大宗师对“名”的贬斥,目的就是防止世人对名生起贪心。行善而无名,这才是真正的修道士。世人内心也赞同老子的教理,但无法抵挡求名的诱惑,希望行善之名能够流传下去。
经文:身与货孰多?货就是财物。河上公注:“财多则害身也”,贪财亡身的例子举不胜举,石崇是财多亡身的著名例子。世人贪财是如饥似渴,如同飞蛾扑火,“奋不顾身”,因此老子告诫之。财物是身外之物,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华人最重视家族代代相传,一方面尽量赚钱,同时把财产留给子孙。但现在华人的财富传承一直是家族内部争斗的导火索,而且还是产生不肖子孙的温床。如何解决华人的家族财富传承是对华人思想家智慧的考验。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探索了新教伦理对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催生作用。自古以来,商人人格低下、无奸不商是社会的共识。司马迁在《殖货列传》中说:“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商人心中只有利益,所以被士大夫所轻贱。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新教伦理有内在联系,因为传统的基督教是排斥财富的。
唯利是图的商人是不能得救的,他们的灵魂是肮脏的。但新教路德派则为教徒追求财富开了方便之门,任何人都可以得救,商人也可以“因信称义”。商人拥有坚定的信仰,把财富用于慈善事业,成为上帝眼中的“义人”,这一思想成为很多商人信徒的人生指引,他们就是现代企业家的代表。把财富回馈社会,为社会福祉服务,这是新教伦理引发的经济思想,并被马克斯韦伯总结为“企业家精神”的来源。
富不过三代是华人财富传承的魔咒,今天华人涌现了大量的成功商人,他们个人积累的巨大财富将如何安排?这考验华人的思想家。华人思想家能够像路德一样提出根植于自己文化的财富思想吗?把财富传给子孙虽然符合“人性”,但其中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富人子弟不劳而获并且挥霍浪费,这是父辈们辛勤创业的本怀吗?子女们为父辈创造的财富争斗不已是儒家精神吗?华夏文明的未来前程能够建立在挥霍浪费父辈财富的文化基础之上吗?老子“身与货孰多”一句就是看破财富,财富与名一样是外在的。第13章已经说“我之大患,在吾有身”,把身已经看破,把身外的名和才是使必然的。
经文:得与失孰病?这个问题更为关键,不仅名和财是外在的,得到与失去本身也要看破。前面说“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二句经文教理相同,把得失彻底看破。得到与失去那个是病态?如果不能处理好财富问题,得到财富正是争斗的开始,“福兮祸之所倚”,得到背后正跟随无穷祸患。
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54章),家族祭祀要不断绝,财富继承的文化精神是非常关键的。华人的财富观念中应该有更加积极的慈善思想,不要把全部财富毫无原则的留给子孙,这样的家族才会传的更为久远,真正能够“祭祀不辍”。
第二段经文: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经文:甚爱必大费。河上公注:“甚爱色废精神,甚爱财遇祸患。所爱者少,所亡者多,故言大废。”古代帝王贪色短命十分普遍,曹操打天下活到六十五岁,曹丕继位活到四十岁,曹睿只活到三十五岁,无节制的色欲是唯一原因。他们算是寿命长的,历史上二十几岁的皇帝非常多,可见贪色之害。世人爱财祸患无穷,劳经费神。财物不为社会作贡献,反而引起子孙争斗不已。
经文:多藏必厚亡。河上公注:“生多藏于府库,死多藏于丘墓,生有攻劫之忧,死有掘冢探柩之患。”人活着时把财富藏在有人看守的仓库中,死了就藏入坟墓中。活着时担心被盗窃抢劫,死了担心被盗墓。人生的担忧实在太多了。这都是贪心引发的祸患。
庄子在《胠箧》中说,富人把财富藏在箱子里,把箱子锁的牢牢的,结果大盗来了,连箱子一起搬走了。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9章),早就告诫财富带来的危害。好了歌说:“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老子此段经文开启了对后世对贪财贪名的反思和劝诫。
河上公注:“人能知止足,则福禄在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神不扰,故可长久。”真正的有福就是知足,不知足则一生精神扰乱不宁,毫无幸福感,治国者不知足,贪得无厌,二者都会陷入危机,不可能长久。此段经文老子第一次提出“知足”的人生教理。知足的人生教理是对贪得无厌顽疾的对抗。知足成为《道德经》的一大教理,是不争思想的延续。
经过《道德经》的传播,知足思想成为中国士大夫的人生格言,确实很多成功人士奉行知足的格言而度过美好的一生。世人的贪欲无止境,直到多时眼闭了。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之后,科学技术有了巨大发展,人们不再需要艰苦的体力劳动就能够丰衣足食,社会的思想在发生悄悄的变化,知足的思想得到了更多人的相应。
学会知足是人生幸福的必修课,海滩上可以看到无数知足的人士在晒太阳,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不再为财富的多少过分拼搏,过着知足常乐的生活。培养对生活的满足感是非常必要的,是社会和谐的必经之路。华人总是有比其他族群的财富焦虑,很少能够享受闲暇知足的生活。
“长久”是《道德经》主要思想之一。道家后期发展以追求长生不死为宗旨,希望通过炼丹来获得长生不死的仙丹,很多皇帝因为迷信这些仙丹而服药致死,唐太宗这样的英明的皇帝也死于服仙丹。这些道家后人显然没有理解老子“吾之大患在吾有身”的教理,妄想使易腐的肉身发生奇迹,这是对“长久”概念的误解。
佛教思想完全放弃对肉身的贪爱,回到心性的本质,寻找心性的觉悟,证悟不生不灭的实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大宗师,创始人,只有深刻理解《道德经》,道家思想才配得上儒释道的尊荣,炼丹成仙的道家流派是不能代表道家思想的。
此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似乎是重视身体,轻视名声和财富。这只是表面的意义。老子说:“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若吾无身,无有何患?”(13章),老子对身体视为大患,知道这个身体是一切欲望的根源。
因此不能把此章解读为重身轻名轻利,而是像比较,让人放下名利,获得身心健康。庄子提出三外(外身、外物、外天下),首先就要外身,把身体看作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这是思想的巨大进步。最后把天地也要看成是外在的,只有自己的玄览觉照才是内在的。把身体看成身外之物,名利更是身外之物。
释德清说:“噫!老氏此言,可谓破千古之重昏,启膏肓之妙药,昭然如揭日月于中天也!”老子知足的教法足以警醒千古沉睡的灵魂,它对治贪欲这个不治之症的妙药,如同晴空中的日月一般照亮世人愚痴的心灵。
感悟:
这一章最大的收获来自于解读中庄子的三外,一切皆是身外之物,但是由于思想又需要这副肉身,不得已需要有外物的支持,不过过多的追求就会导致贪欲,进而会影响心性的觉悟,难啊,太难了,我记得有一次去郊野公园,发现有人是住在帐篷里的,我不清楚是否是长期行为,不过相比上海的房价和房租,帐篷是极度低配的生活,吃东西,有外卖,个人卫生,有公共卫生间,这是否就是降低了个人的欲望来满足精神的追求呢?具体的想法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我个人是无法忍受的,还是需要有一个遮风避雨的私人空间,可以偏远,可以不奢华,但是能尽我所能的去让自己生活的有一些自得,也许,这就是深深的贪欲,也罢,人生剧本,不总是大圆满的结局,不是吗?唯有活在当下,适当的知足,知止,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安稳的度过短暂的一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