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萧红的《生死场》,应了书名儿,里面讲的就是各种人物的生与死,大人的生与死,小孩的生与死,年轻人的生与死,中年人生与的死,动物的生与死。
里面写的是生与死,但作者语言的表达却很诗化率真,就像是小孩子的视角一样。
萧红写到:人间已是那般寂寞了,天边的红霞没有鸟儿翻飞。
菜田里连颗菜也不生长
后花园里,在朝露里,那样嫩弱的须蔓的梢头,好像淡绿色的玻璃抽成的,不敢去触,一触非断不可的样子,同时一边结着果子,一边攀着窗棂往高处伸张,好像他们彼此学着样,一个跟一个都爬上窗子来了,到六月,窗子就被封满了,而且就在窗棂上挂着滴滴嘟嘟的大黄瓜、小黄瓜、胖黄瓜、瘦黄瓜,还有最小的小黄瓜纽儿,头顶上还正顶着一朵黄花还没有落完呢。
三月的原野已经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出在这里,那里。郊原上的草,是必须转折了好几个弯儿才能钻出地面的,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喜的钻出了土皮。
我想她以上写的这些不就是我小时候眼睛里面看到的景色吗?而且好像也只有小时候我才会这样去观察植物的生长,所以我就觉得作者写景就像是小孩子的视角。
但即使有着诗化率真的语言,小说里面人物凄惨的遭遇和命运,让人看了还是觉得很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