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三分钟法则


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有个三面柱,第一面刻着“我很可怜”,另一面刻着“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刻着“怎么办”。每当有访者来咨询时,他便会拿出三面柱,并问访者想谈论哪个话题。要是选择前两面,他会说:“你可以回去了,我帮不了你”;要是选择“怎么办”,他才会正式开始心理咨询。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述说自己的悲惨遭遇上面,或者把所有的情绪都撒到别人身上,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不如静下心来想想“怎么办”,这才是最迫切的事情。


当你犹豫不决时,先做三分钟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情形,当必须要做一件事时,却难以开始?

周岭老师在《认知觉醒》中说,其实这跟我们的大脑本能有关,人类的祖先当初并不是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时刻要警惕敌人的攻击,还要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就形成了“避难趋易”的天性。只要是碰到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事情,我们大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请尽快远离它!”

比如放学回家后,本应先做完作业再去玩耍。然而,屋外同伴的呼喊声,让你心神不宁,脑子也不听使唤地告诉你“别做了,去玩吧”。果不其然,你就像一只脱了缰的野马,飞奔而去。

好了,说这么多,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先来听个故事吧,你自然就能找到答案。

有一次跟同事们去主题公园玩,里面最刺激的项目当属过山车了。有个女同事胆子小,从来不敢玩太过激烈的项目,过山车就是她的噩梦。然而,此次团建选择到主题公园的目的就是以“挑战自我”为主题。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跟女生说:“相信我,一点也不恐怖”、“来吧,太过瘾了!”

甚至,还有一个男生暧昧地说:“不要怕,有我在!”

一通劝说下来,效果并不好,女孩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看到这种情形,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对她说:“就三分钟,三分钟后,将会看到不一样的你。”

没想到,她惊了一下说:“真的?就三分钟吗?”

面对她的质疑,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是的”,没想到会这么默契。

这种肯定,也给了女孩力量,她轻轻地说:“好吧,那我试试。”

由于没有亲身体验过,女孩内心对过山车的感受是无比“模糊”的,当然也充满了恐惧。我事先了解到,过山车从开始运行到结束就只需要三分钟。让她知道再痛苦、再难受,也只需忍受三分钟而已。这样她就有了量化的目标,自然有了尝试的勇气。

有时候,并不是事情难到做不了,而是,内心的挣扎让人受不了。

当你犹豫时,告诉自己只需要做三分钟就好了。三分钟之后,你再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痛苦了,反而觉得这件事情做起来也不难。


当你火冒三丈时,先停三分钟

医生说:“气伤肝,为了你的健康请不要生气。”

有人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身体。”

生气是一种“应激反应”,就连动物也会生气。

我无法教你练就不生气的本领,但减少生气的次数是可以做到的。

我家客厅墙上挂着一副劝人格言《莫生气》,是这么写的: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在我读小学时,就会背诵它,但没有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有次,我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就默默地躲在房间里生闷气。到了饭点,我妈喊了又喊,还是不见我的踪影。于是,便寻到了我的房间,看我低着头,也不说话,她就猜到我生气了。她一边安慰我,一边拉我去吃饭。她越是安抚,我就越来劲了,硬是不出去,两个人就这么僵持着……

我爸听到动静后,就冲了进来,二话没说,把我拉到了客厅,让我面壁思过。然后,他就和我妈吃饭去了。没人搭理我了,我便开始抽泣起来,擦着眼泪,抬起了头,正好看到了墙上的“莫生气”。看着看着,我似乎理解了文字的含义,心情也慢慢变得平复。于是,硬着头皮去吃饭了。

从此,这首诗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每当我想发脾气时,“莫生气”就像是咒语一样,在我耳边不停回绕。它让我停止暴跳如雷,学会静下心来思考。

当你生气时,给自己三分钟的时间吧。

你可以深呼吸、闭目养神,也可以试着把情绪写下来。

如果三分钟不行,那就再加三分钟。

我就不信了,你能这么犟!哈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