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流行小鲜肉,是年轻人喜欢还是几个导演更喜欢?抑或是韩流来袭,硬生生塞给了中国大众,也绑架了导演。通过影视作品传播小鲜肉,就象前几年的“春哥”现象一样,继春哥之后,小鲜肉成为了流行,也成为了一个话题。
我们不妨先解剖一下小鲜肉,发现小鲜肉有这样一些特点:
1.男性
2.年轻未婚,感情经历单纯
3.颜值高,长相俊美
4.气质好,帅
5.有才艺
从小鲜肉的特点不难看出,小鲜肉仍是男性,未置可否的是男性的社会属性及审美依旧偏向力量与阳刚,其性别定位决定了其社会角色及其担当意识和家庭责任。
我们姑且不去评论他的现时表现如何,先回溯一个男孩成长的经历。其在幼年和少年阶段都被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及其家庭给他烙印了清晰的性别意识(个别情况不讨论),及至成年后帅气清纯,恰遇小鲜肉流行,最多不过是一时的fashion而已,丝毫不能改变其男性内在的性别取向及价值倾向。这使我想到时下与小鲜肉有关的现象。比如热播的综艺节目中,把小鲜肉作为吸睛大法,吸引同样年幼单纯的小女孩成为粉丝。这个年龄段的小女生,大都以唯美为此时的人生追求,即是大家说的外貌协会会员,来达到提高影视收视率的目的,也繁荣了艺术,尚能理解接受,也无可厚非。还有把小鲜肉作为年轻人喜欢的消费品的产品代言人,厂家从经济的角度,把小鲜肉的市场价值最大化,也是情理中的事情。
但是,小鲜肉却也滋生出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如小鲜肉一词走进大众生活中来就令人不舒服了。有一位大婶对我说,她女儿找了位小鲜肉的男朋友。我想问她的是她女儿是小百花吗?听着怎么就有想呕吐的感觉。还有位我比较喜欢的新晋女诗人在其调侃嘻笑中,对年轻的男性直呼其小鲜肉,说“你就是小鲜肉!我就要叫你小鲜肉”。甚而有某公司帅气有颜值的新入职的男性职员无奈地被单位同事归类为小鲜肉,被一群上了年纪的老妞呼来唤去叫着“小鲜肉”。一时间感觉小鲜肉充斥了生活的各个角落,令人不安。
为什么会不安呢?我也反思自己的反应是否过度了,结论是否定的。我想我的不安在几个方面。
1.小鲜肉现象是一种男色消费,与传统社会的审美相悖
2.小鲜肉本人的内在本色是阳刚是担当,不会因你的消费而变成娘娘腔
3.优秀的男性不靠颜值吃饭,即便影视圈也是如此
4.把青春少女对帅气男生的喜欢通过小鲜肉一词推给了全社会,令人格健全,审美成熟的大众不敢苟同,但也不便反驳
想到导演冯小刚曾为“屌”字破例撰文骂人,想必“屌”字也曾令他全身不舒服;如同今天我听到看到“小鲜肉”一词一样。
有人可能会跳出来吐槽我这样的不舒服是矫情,指责我应保持对他人的足够的尊重。但问题的实质不是尊重的问题,而是透过“小鲜肉”一词,我们发现当下社会的审美、文化渐生肤浅化的倾向,尤其是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一些媒体平台、综艺节目为载体,以低龄化青少年为受众的这种传播影响,令主流文化和社会大众去迎合这个群体,迎合这样另类的审美,甚至令大学讲堂的老师,也以能说出一两位小鲜肉的名字来走近学生,这实在是社会的悲哀!
无戒365极限挑战营,第二天打卡,字数1134,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