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安
什么是美?本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每天有太多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很多"美"的图片,但是那些随时出现又随时被淹没的"美"真的是美吗?2017年1月7日周六晚,由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唯众传媒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将邀请到"最有资格谈论美的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他将在现场与青年人分享他对于"美"的认识,同时他也渴望通过这场演讲,重新唤醒这个时代对美的意识。
美从何处寻?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曾任8年中国美术馆馆长的范迪安,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美"打交道。但在演讲一开始,范院长就表示"美是一个很难讲的话题"。范院长说,在这个时代,人们对美的感受其实是非常尴尬的。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追求美的需求,但看重的却是"美"带来的经济价值,让审美变得功利,而忽略了美本身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关于"美"的知识普及程度还不够,没有基础的美学知识的支撑无法真正产生美的体验。
如何才能摆脱审美的这种尴尬的困境呢?美究竟从何处寻?范院长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重新唤起人们对美的意识,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力。他认为,除了多走进美术馆、博物馆,近距离感受艺术品原作这一重要的途径之外,实际上美无处不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以与"美"邂逅。范院长呼吁青年人在学习工作之余,要更多地去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因为"美是最直接也是最快的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方式"。
人工智能绘画能完全替代艺术家吗?
去年年初,谷歌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仿制了多幅世界名画,并且拍卖出8000美元的高价。现场青年代表提出未来机器人是否将会取代艺术家的问题。
(人工智能画出的《星空》)
"再强的机器人,它也强不过梵高,也不能取代梵高。"范迪安表示机器人是不可能取代画家的,因为计算机绘画不具有艺术性。他举例说:一个画家写生时,他会在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做一些感性的处理;而计算机绘画只能做到模仿,对着现实照搬照抄,因为计算机并没有生活体验。范院长认为虽然现在我们借助电脑可以做一些艺术上的辅助,但是最终艺术创作还是要回归本心,要回到自己的创造力上来。
自闭症儿童画作惊艳全场
节目现场,一名11岁的自闭症患者陈宇的画作惊艳全场。虽然患有自闭症,但是陈宇对于绘画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极高的天赋。在他的作品中,颜色的使用极其大胆,色彩搭配令人畅快舒服。范迪安院长也对陈宇的作品表示了肯定,称赞他色彩的感觉特别好!
(陈宇作品)
与此同时,范院长就"艺术疗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可以通过更多的不同载体,用一种通感教育的方式,包括画、听、表演等方式进行艺术疗愈,这样会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