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正是贝多芬耳聋,才造就《第五交响曲》。
我在年轻时听此曲,没有什么“共鸣”,年轻本来没有什么阅历,无法理解命运是什么?
我一只眼睛失明了几年,再听这首曲子,就感觉到了贝多芬当时的心境。一个人最初得知自己某个器官受损,尤其是感觉器官(耳、鼻、眼……),并且给自己今后的生活造成实质性损害的时候,那是多么彷徨多么无助啊!
甚至隐隐感到害怕:从此将陷于黑暗或无声的世界,而他又没有到寿终正寝的时候,可以一死百了。
将来的命运会是什么样?未知的旅程才最可怕! 曲子开头那近乎恐怖的声音正是一个人心底的恐惧。
可是这样的感觉又能向谁倾诉呢?没有相同经历,其它人是无法安慰的;即使有话语的抚慰,可说词又是多么仓白! 不能触动心底的那根弦。此时自己也没有办法安抚自己,内心是什么样的煎熬:丧气、自责、失望……语言是多么的无力。 甚至想到了自裁——整个世界没有了颜色,前途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亮,不如一死了之……
可是没有自杀,因为没有勇气,因为老婆孩子,因为父亲母亲,因为……因为自杀太自私,因为自杀太懦弱!
选择活了下来。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地适应了没有光明、没有声音、没有话语的生活。
这时的世界依然没有生气,心已经死了,身躯只不过是一具会呼吸的“尸体”,浑浑噩噩,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也许直到生命终结那天也只是僵尸。曲子这时是沉寂的……
直到有一天,一个念头从大脑中一闪而过:虽然看不见、听不到、说不出……又有什么关系?
还活着!还活着!哈哈哈! 幸亏先前没有死!活着就能做一些事,这才是关键。徦如能做好,那会不同凡响。
能不能做呢?这些事,没有残疾的人都不一定能做好,更何况现在身有残疾?多少个不眠之夜……试一下,假如做不成,也不会比现状更糟糕!
最后决定不能向命运低下高傲的头,迎接命运的挑战。这时曲子又变得激昂起来……
本文系作者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