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别人在一起,最好的相处模式应该是携手一起变得更好的吧。
我是一个爱玩的人,有时候也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我会害怕把目标设立的太过高大遥远,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达到,我美其名曰“量力而行”。然而我一直没有意识到,我的这种态度是如何影响了身边的朋友。
高中有三个关系很好的闺蜜,还好有她们,让紧张的学习生活能够不那么压抑,能在紧张的时候有人陪你放松。姗姗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对我说:“你为什么总是说考个二本就行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本呀。你这样总是说我觉得自己可能会也不去设立更高的目标。”(大意如此)。
我当时听到错愕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如果能超常发挥考个一本当然好了,不过 按照学校每次的模拟考,我也就考个二本,连老师都对我爸这么说了。我也在努力,我也尽量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但是把目标设置的低一些,或者说更切合我自己的能力,会更舒心一些吧,更容易满足。当高考成绩出来时,我发现自己超常发挥到一本时,真的是满满的开心啊。
我就是这样一个“量力而行”的人,就连考研选择学校都是这样,严格按照自己的水平来,坚决不报考那些无比热门的高等院校,因为我觉得我自己肯定考不上。然而我身边也有和我完全相反的朋友。她喜欢一所学校,一位老师知道后直接劝她放弃,她没有。第一次失败了,许多人弃而转向找工作,她没有。
我很敬佩她的这种义无反顾的付出,在考研时两个人相依为伴,看到她努力背书复习的样子,我都不好意思在偷懒了,生怕落下太远,紧紧地跟随者她的步伐。现在的研究生生活也碰到了这样的室友们,从不睡懒觉,七点多已经是最晚的起床时间了,晚上也睡得早。这种健康的生活作息对于我这个十二点睡八九点起的人来说实在是不适应。然而每天早上看到她们纷纷起床准备去图书馆,我实在不好意思继续赖床,只得起床跟随他们一起。
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不是生来就完美的,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来给你的生命增添几笔。孟母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多次迁居;国外有科学家研究发现,跟胖子在一起久了也会变胖,因为你会被她的饮食习惯所影响,抵挡美食的诱惑又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
模仿是人的本能,有时候是潜意识的。看《志明与春娇》时被春娇的一句话冲击到:
“我很努力的想摆脱张志明,结果我发现,我变成了另外一个张志明。”
两个人朝夕相处,相互影响是一定的,我们无法完全抵挡住来自身边人的“辐射”。然而是变得更好,还是更不像自己呢?
爱情里也是这样,有一期奇葩说题目是:“要不要变成恋人想要的样子?”在我看来,两个人在一起后完全不改变是不可能的,我们或多或少会为了爱的人改变自己的一些小习惯,比如他不爱吃辣我也不吃,她不喜欢烟味那我就少抽。如果完全像一个人时一样,除非两个人所有的习性都是完全贴合的,两个人可能会遇到很多磕绊。
改变不是什么坏事,守住自我的改变也未尝不可。你爱读书,我想要和你有更多话题,我也去多读书;你爱运动,我想要和你一起享受运动的快乐,我也去动起来;你喜欢冷笑话,我想要生活也多些乐趣,我也去多看看幽默剧······这类的例子有很多,我相信你一定也有体验过。
我们都想要做自己,希望身边人、爱的人能接受最真实的自己,这个自己究竟是怎么样的自己?我们要认清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想要成为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当这个标杆设立在心中之后,面对每一次即将发生的改变就好像有了标准。如若是让自己变得更丰富,让生活变得更精彩,为什么不去试试呢?当然,如果对方让你变得不像自己,甚至变成了你最厌恶的自己,放手也未尝不可。
看到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永远的另一半是爱人,也可以是朋友。既然如此艰难地找到了另外一半,为什么不一起变得更好呢?
去找一个能陪你一同变得更好的人吧。
你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