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养狗前,我和男友启动了“云养狗”实习计划,这事儿没两天就扒出了我们的真实属性——我一头扎进虚拟狗狗时装店疯狂“剁手”,他则捧着本《犬类心理学》啃得比考研还认真。
“研究表明,”某天晚上他推了推眼镜,一本正经地宣布,“咱们得先模拟遛狗流程。”打那以后,每晚八点准能看见他牵着根空绳子在客厅绕圈,我跟在后面弯腰做“捡屎”状。邻居大概是从猫眼瞅见了这场诡异的“行为艺术”,第二天特意敲门,委婉建议:“要不试试养只电子宠物?省心多了。”
实习期最离谱的考验,发生在一个周末早晨。我们按计划搞“拆家演习”——他把抱枕撕开,棉絮撒了一地,我得模仿主人回家看到这场景的反应。结果我戏瘾一上来,抄起扫把就追着他满屋跑,真把他当拆家的哈士奇训,嗓门大得差点掀了屋顶。最后他委屈巴巴地缩在沙发角落,小声嘟囔:“汪星人保护协会得谴责你这种暴力行为!”
转折点在上周。路过宠物店时,我们正对着笼子里打滚的小狗傻笑,店员突然把一只金毛幼犬塞进我怀里。小家伙湿漉漉的鼻子蹭过他的手掌,这个一直坚持“养狗要量化管理”的理论派,居然结巴起来:“它、它刚才舔了我的算法书!”
现在阳台上堆着没拆封的狗粮,购物车里躺着两个尺寸的狗窝。每晚的“遛空绳”仪式还在继续,只是多了个新环节——我俩头挨着头趴在沙发上,翻来覆去地搜狗狗名字。
昨天他突然放下手机说:“其实咱们不用急着通过实习考核。”我刚要反驳,他笑着补了句:“照顾你这个‘大型犬’,就够我忙活的了。”我咬了他胳膊一口,听着他嗷嗷叫时忽然想:或许每对恋人都在养一只看不见的宠物,它叫爱情,得两个人一起喂饭、遛弯,一辈子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