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争霸,顶级谋士众多,群星璀璨。魏有荀彧、郭嘉、司马懿等,吴有周瑜、鲁肃、吕蒙等;蜀有诸葛亮、庞统、法正等。相比之下,法正的知名度并不算高,远不如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人。然而若从军事谋略方面分析,法正不失为刘备帐下的首席谋士。关于法正的品行道德方面,有人认为其吃里扒外、忘恩负义,也有人认为其恰逢乱世、身不由己。笔者认为各观点均有可取之处,亦有片面之处,此处不做妄断。
一、投靠刘璋
法正字孝直,右扶风郿(今陕西宝鸡市)人,出自书香门第。董卓之乱,天下饥荒,法正和同乡好友孟达一起去投奔刘璋。很久之后,法正才被刘璋任命为新都县令,后来代理军议校尉一职。
法正得不到刘璋重用,又被同乡人诽谤,说自己品行不正,郁郁不得志。益州别驾张松和法正交好,常感叹刘璋无所作为,扼腕叹息。
刘璋派张松去拜见曹操,想要与之结盟,以巩固自己的势力。曹操刚统一北方,势头正盛,又见张松其貌不扬,便对张松冷落而傲慢,后将张松打出门。张松心有愤恨,返回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往来,与刘备结盟。刘璋问谁可作使者,张松举荐了法正。法正推辞无果,无奈接受命令前往荆州。
二、转投刘备
见完刘备,法正豁然明朗:这才是自己真正的主公。返蜀后,法正向张松赞扬刘备的雄才大略。二人密谋,决意一起辅助刘备,但一直没有找到时机。
刘璋听说曹操打算派兵进攻张鲁,对蜀地将有威胁,心生恐惧。张松趁机劝说刘璋迎来入刘备,让刘备去征伐张鲁,法正再次受命前往荆州。
法正见到刘备后,转述了刘璋的意图,并私下向刘备献计:“以将军您的大才,可乘刘璋懦弱之机;张松是益州重臣,将做内应;然后凭借益州的富庶,依仗着天险,成就大业,易如反掌。”刘备听从法正之计,向西与刘璋汇合。北到葭萌关后,刘备借机挥师南下,突袭成都。
张松的兄长得知张松的计划后,担心这个阴谋会牵连到自己,于是向刘璋告发。刘璋一怒之下,杀了张松。
三、郑度之计
郑度劝说刘璋:“刘备孤军深入,突袭我军,百姓未归附,粮草全是临时征调,物资严重匮乏。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是将巴西、梓潼两地的百姓迁到涪水以西,将田里和仓里的粮食全部烧掉,再修筑防御工事,深挖战壕,静等他们的到来。他们前来挑战,我们坚守不出。时间久了,他们将粮草不济,不出一百天,必然退兵。待敌退兵,我军进击,即可生擒刘备。”
刘备听说郑度的谏言后,心生忧虑,问法正该如何应对。法正说:“刘璋不会听从郑度的计策,将军不必担心。”
果然,刘璋对部下说:“我只听过出军迎敌以保护百姓的,没有听过迁移百姓来躲避敌人的。”于是罢免郑度,拒用其计。
四、劝降刘璋
等刘备军包围雒城,法正给刘璋写了一封长信,信件内容过长,笔者进行了总结简化。
“法正我缺乏才智,令您和刘备之盟受损,您身边的人不明事情来由,必将归罪于我,所以流落在外,不敢回去复命。对于往日恩情,我心怀感激,将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无所隐瞒地相告于您,以表忠心。
“我了解将军您的本心,实际是不愿得罪刘备,最终引起矛盾的,是您身边这些背信弃义、意气用事之人,他们长久以来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事变之后,他们无法估量双方强弱形势,试图以多击少,久久相持。如今刘备大军,攻无不克,势如破竹,粮草多积;而您的地盘日益减少,百姓困苦,粮草愈发难以供应。继续对抗,将军您实在难以维持。张飞已平定巴东,正兵分三路向前进发,您如何挡得住呢?刘备军队已增强数十倍,另有东吴孙权派遣的甘宁等大将做后援。益州的心腹之地已失,您仅困守在成都、雒城两地,存亡之势清晰可见。
“像我这样的愚笨之人尚能明白这个局势,将军您身边聪明多智的谋士们怎能看不明白呢?他们只是暂时的苟且偷生,自保门户。大势已去,他们将各自逃命,绝不会为您尽忠死节。我顾念我们之间的君臣名分,为将军疾首痛心。希望将军根据形势变化而改变策略,以保全家族。”
这封长信,大致分为三部分内容。法正首先提及旧情,以表“忠心”,拉近距离。虽此“忠心”基本为虚,但实为不错的开场白。法正接着陈述双方存亡之势,给刘璋施以精神上的压力。最后,法正抬高刘璋,压低谋臣,以离间君臣,劝其投降。法正在这封信中洋洋洒洒,表面为刘璋考虑得面面俱到,实则利用了刘璋多疑、短视、懦弱的特点,攻心为上。
五、谏用许靖
刘备进军围困成都,刘璋的蜀郡太守许靖试图越城投降而失败。刘璋考虑到益州将破而未杀掉许靖。刘璋投降后,刘备因许靖曾背叛刘璋而蔑视许靖,不予任用。法正劝刘备:“天下有的是徒有虚名而无德才之人,许靖就是其一。然而主公您开创大业,不可能挨家挨户地向天下人说明您的仁义和礼贤下士。许靖的虚名远播,如果不能以礼待之,天下之人则会说主公轻视贤才。所以应当对许靖敬重以待,以昭示天下。您是在效仿古代燕昭王之待郭隗的做法。”于是,刘备开始厚待许靖。
六、睚眦必报
夺得益州后,法正对于一饭之德和口舌之谤,无不回报,擅自处死了几个说过他坏话的人。有人向诸葛亮告状:“法正在蜀郡横行霸道,将军您应当禀告主公,制约他作威作福的行为。”诸葛亮却说:“主公在公安时,北怕曹操,东惧孙权,身边又恐孙尚香生变,当时的情形狼狈不堪。法正前来辅佐主公后,使主公平地而起,不再受人压制,如今怎么能禁止法正由自己的意志办事呢?”
这件事可见,法正确实和秦相范雎一样,睚眦必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无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要求法正去宽恕曾经诽谤自己的人。
七、谏进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和刘备说:“曹操只一战就打败张鲁,平定汉中,却未乘势进取巴蜀,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镇守汉中,自己率军北还。此举并非他智谋或兵力不足,必是他内部出现了忧患。夏侯渊、张郃的才能谋略,并未高出我国将帅,如果我们举兵征伐,定能攻克。取胜之后,可以据地屯兵,广积粮草,伺机而动。如此,上可消灭敌寇、匡扶汉室;中可取雒、凉二州,开疆扩土;下可固守险要,割据一方。天赐良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刘备赞同法正的计策,率军向汉中挺进,法正同往。
如法正所料,曹操之所以没有继续往巴蜀进军,大致原因有三。一是冀州发生叛乱,曹操想要回去坐镇大局,同时提防东吴;二是曹操被汉献帝晋升为魏王,他要回邺城完成仪式;三是曹操考虑将士们远征劳苦,此时进攻以逸待劳的蜀军,无必胜把握。
八、定军山之战
刘备与法正南渡沔水,在定军山扎寨。张郃进攻张飞,被张飞击败,几乎全军覆没而逃。夏侯渊原本坚守不出,法正设计命黄忠夺取定军山对面的高山——兴势山,占据地利。法正继续用计,命黄忠数次击鼓而不攻,令夏侯渊防备松懈,而后展开突袭。黄忠依山势而下,锐不可当。曹军大败,夏侯渊被黄忠斩杀。
曹操听到这一消息后大惊:“我原本算定刘备想不到这一步,一定有人指点他。”得知背后之人就是法正时,曹操又说:“我几乎尽收了天下英才,却唯独没有得到法正。”定军山一战,法正也成为曹操最忌惮的对手之一。
刘备被拥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和护军将军。
九、锋刃已折
第二年,法正去世,年仅四十五。法正的死,让刘备痛哭数日。
关羽被杀,刘备决意东征,为其报仇。诸大臣劝阻,刘备一概不听。夷陵一战,刘备军被吴军击败,退守白帝城。诸葛亮则感叹:“法正如果在的话,肯定能阻止主公东征;即使出兵东征,也必不会遭受如此惨败。”
十、陈寿尾评
“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此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庞统和法正的评价。陈寿认为,法正之于蜀,正如郭嘉、程昱之于魏,都是善出奇谋之名士。只可惜,郭嘉、法正虽善奇谋,命运却无情斩断了他们的时间,令我等凡人只能窥其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