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又叫“国风”,包括了15个地方的民歌,是最能反应周人生活与思想的部分。《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摘自360百科
《诗经》是一本写人的书,是一本书写自然的书。《诗经》的时代,是人与自然不分彼此、浑然一体的时代,人与自然亲切对话,灵犀相通。《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的比和兴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自然情怀,比兴是连接诗歌与自然的纽带,是人与自然最美丽的相遇,是人与自然的心灵沟通,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河水潺潺,雎鸠一递一声相和而鸣,唱响的是谁寤寐思服、辗转求之的深情与思慕?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那高高的山岗啊,你可还记得被那思念酝酿得浓烈沉郁的酒香?有人居高望远,然而望极天涯,也不见所思之人的身影。离人未归,幸而还有青山相伴,肯听他喝着酒诉说他的思念、他的心伤、他的祈望。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你可曾注意过那满山满谷郁郁生长的葛草? “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自然以日月为梭织出,以风霜雨露为颜料浸染出一件件质朴的衣裳。我们的祖先把这样的衣裳穿在身上,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都无限贴近自然。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草木无言,却最能感知也最能反映人事兴衰。曾今辉煌繁华的殿堂楼阁而今草木深深,这引发了乱离之人心灵深处怎样沉重的忧思啊?曾经,自然与人的心灵是如此的休戚与共。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自然赠我以食,慰我饥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娇艳的花,让人想起姑娘美丽的笑靥。“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汝之为美,美人之贻”“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人生中爱与被爱的欣悦,永失所爱的伤悲,与那原野上的连天碧草,无限相关。
“嘒彼小星,三五在东。”“嘒彼小星,三五在昴。”有多久没有仰望星空了呢?在现代文明的烟尘遮蔽的星空下的我,想象不出《诗经》时代那一片星空是如何的干净纯粹。而今,偶尔仰首看星辰寥落时,我多么想问一问千百年前奔走于那片璀璨星空下的人们,他们抬头看到星空时,是怎样的心情?
十五国风从水上来,风行水上,弥散着白蘩、荷花的芬芳,大片的芦苇延伸到视线的尽头,有鱼虾在我脚边簌簌穿梭,河底的泥沙带给我柔软清凉的触感,河滩上还有圆润的卵石。在《诗经》中涉水而过,唤醒了我久违了的童年的记忆。
十五国风从原野上来,吹落了草尖上晶莹的露水,那路露水滴在一只正在高歌的蟋蟀身上,蟋蟀一抖,蹬着腿蹦向远处去了;荆棘在暑热里呼喊:南风来了,南风来了,我记得曾经有一股风,我的母亲在田间直起腰时,它吹散了母亲的头发,也吹落了她额间的汗滴。
十五国风从云间来,带着月的明,带着日的光,它问我,你可记得雨怎样呼吸雪怎样舞蹈?我困惑,雨来的时候,我撑着伞,哪里能听到它的呼吸呢?雪来的时候,我裹紧棉袄缩在屋子里,又怎么见过它的舞?
十五国风从四面八方而来,吹进我的心里,带来自然陌生的气息。长久远离自然的我,感受到了源自血脉深处的召唤:我们的祖先从自然中来,在自然中生息繁衍,在自然中悲欢喜乐,自然,是我们的故乡啊!而我们,何以就远离了自然远离了故乡?
你听,山河江河在歌唱,你听,花鸟鱼虫在歌唱,你听日月星辰在歌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我想,自然一定等了我很久,故乡,也一定等了你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