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方式,要根据研究对象所处的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固守于先前的条件而自身没有任何的改进。
处于十年内战时期的农村调研为的是一个目的,处于搭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时期的农村调研为的是另一个目的。目的不一样了,那么调研的方式就要有相应的改动。
但总的来说,调研仍是需要遵循几项原则。
第一项原则是选定一个调研区间。广撒渔网式的调研方式需要耗费诸多的人力、物力和精力。调研的目的是为获得最一般的了解情况,为着这个目的,就需要有计划性地挑选几处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或者范围,并在选定的区间或者范围内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进行调研。
第二项原则是选定具有代表性的人员结构或者事物类别。针对所有对象开展调研和针对少数对象开展调研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帮助我们取得更客观的结论。要达到样本来源于全部、取样结构又完整的调研结果,需要针对位于不同层级的事物或者人员的数量进行选定,同时,所选定的对象得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即能够呈现该群体的共性特征。
第三项原则是充分式的调研。调研区间选定了,调研对象也选定了,接下来需要做的是保证充分式的调研。充分式的调研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调研对象的充分性的表达;第二方面,调研记录需要充分性的完整和客观。保证了充分式的调研,就能够保证调研结论的一定程度的可信度。
第四项原则是调研结果的推广。调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获得一份精心准备的调研结果就行了,最重要的是要做到调研结果对其它非调研地区或非调研对象的适用性。这是一种检验调研结果的正确性的活动。如果所取得的调研结果只能适用于调研地区,那么,该份调研结果是失败的。如果所取得的调研结果能够运用在其他方面或者地区并能够推动其他地区或方面的发展进步,那么便能证明所取得的调研结果是具有一般性的特征。一般性的特征就意味着它可以对其他事物或者地区具备一定的借鉴作用。这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原理出发所得来的结论。
调研总是围着一个目的而进行的。当实现了这个目的,这也仅是完成了调研的第一个过程,调研的最终过程是为了对世界造成一定的改造效果。调研,从本质上讲仍是属于认识的范畴,既为认识,那么改造世界便是调研的目的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