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规矩”,求生存!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145期“规”专题活动。

还记得2023年爆火的《狂飙》,这部剧用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剖开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最肌理的褶皱:权力与资本的纠缠、底层逆袭的幻梦与破碎、每个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难以挣脱的命运引力。

影片中京海市一线刑警安欣(张译 饰),在与黑恶势力的斗争中,不断遭到保护伞的打击,始终无法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开展后,临江省派出指导组入驻京海,联合公检法司各部门,清除了政法队伍内部的腐败分子,粉碎了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一举铲除了盘踞京海多年的强盛集团。

《狂飙》开篇最扎心的场景,莫过于高启强被菜市场管理员勒索时的隐忍。

当高启强在菜市场挥起砍刀的那一刻,屏幕内外的人都清楚:这个卖鱼佬的人生拐点,从来不是那把刀的锋利,而是他身后那片滋生灰色地带的社会土壤。

高启强并非天生恶人,他早期重亲情、有隐忍的韧性,但也藏着自卑与不甘。他蜷缩在沾满鱼鳞的冰柜旁,手里攥着给弟弟妹妹凑的学费,面对“收保护费”的恶霸只能赔笑。

社会学里的“底层固化”理论,在这个鱼摊前有了具象化的注解:当合法途径无法保障基本生存,“走捷径”就会成为被逼出来的“理性选择”。

因为他长期被市场管理员唐小龙、唐小虎兄弟欺凌勒索,不仅被克扣摊位费,还常遭打骂。这种持续的底层压迫让他深刻体会到“弱即原罪”,当正常维权途径失效时,对权力和力量的渴望开始萌芽。

他最初借安欣名义“唬住”唐家兄弟的经历,让他直观感受到“身份”带来的差异,也埋下了对“捷径”的认知。

他曾试图用“守规矩”换生存,却在结构性的挤压下发现:规则的制定者,从来不在菜市场里。

当公平正义的通道不够畅通,人们会不自觉地崇拜“丛林法则”的胜利者。

为给弟弟妹妹凑学费,他卷入徐江的案件,误杀徐江手下后,在唐小龙兄弟的怂恿和自身对“摆脱被欺负”的执念下,选择与程程、蒋天等势力周旋,从“自保”逐渐滑向“主动争权”。

随着地位提升,他对财富、权力的欲望不断膨胀,从最初想“安稳过日子”到后来构建黑社会性质组织,甚至为巩固利益不惜牺牲亲情、践踏法律,道德底线逐渐崩塌。

高启强的黑化是底层困境、个人欲望、环境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剧集通过他的转变,深刻揭示了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与人性在权力财富面前的挣扎。

影视剧映射现实。现实中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是在“守规矩”中求生存,但往往还是会被不少灰色地带困扰,像“办事哲学”:孩子上学要托关系,看病住院要找熟人,动手术需要先给红包,连到社区去盖个章都得“意思意思”等。

当“人情”凌驾“制度”之上,规则就成了弹性十足的橡皮筋,而普通人往往是被勒得最痛的那一个。

影片中安欣的坚守为何让观众会产生共鸣?因为她活成了我们渴望却不敢成为的样子。

现实中,某纪检干部坚持查处“人情案”,却被同事孤立为“不懂事”;

某记者曝光行业黑幕,遭到莫名的“职业打压”。

这些真实故事印证着《狂飙》的隐喻:对抗异化的权力,需要孤勇者的勇气,更需要制度对“守规矩者”的托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