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给孩子贴“抑郁”标签!青岛青少年心理咨询哪里好?聊聊青春期情绪障碍
孩子上了中学后脾气好像突然变了。前一秒还好好的,下一秒就摔门进了房间;问他两句学校的事,要么低头不吭声,要么怼一句“别烦我”;有时候看到他对着窗外发呆,眼神空落落的,家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难免心里打鼓:这孩子是不是抑郁了?
这种武断的给孩子贴标签确实使不得。青岛飞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询通过接触很多类似案例,总结发现,很多时候孩子不是真的抑郁,而是被“青春期情绪障碍”缠上了。这俩听着像一回事,其实差别大着呢,要是分不清,很容易越帮越忙。
从心理学角度说,青春期情绪障碍更像是“情绪的过山车”。孩子的情绪可能早上还因为一点小事雀跃,下午就因为老师或同学的一句话消沉,但这种波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会一直陷在低谷里。他们可能会说“活着没意思”,但转头又会跟同学讨论新出的游戏;可能拒绝和家长沟通,但在朋友群里聊得热火朝天。这种感觉很割裂的“矛盾感”,正是青春期情绪的典型特点。生理方面的原理就是,身体里的激素在捣乱,大脑还没学会怎么管理这么多汹涌的情绪。
而真正的抑郁,更像是“情绪的泥潭”。孩子会长时间觉得提不起劲,以前喜欢的事现在一点兴趣都没有,吃饭、睡觉都变得紊乱没规律,甚至会持续一段时间念叨“不想活了”。这种状态不会随着心情好坏波动,且会实实在在影响学习和生活。青岛飞米粒心理咨询的咨询师说,区分两者的关键看“持续时间” 和 “影响程度”,要是孩子的低落情绪超过两周,并且上课走神、作业写不进去,才达到需要需要注意和警惕的成都。
那么为何青春期的孩子容易被情绪“拿捏”?生理性根源在于他们的阶段性大脑发育尚未成熟。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中,负责“冲动”的区域发育得很快,但负责“理性控制” 的区域还没成熟,就像踩着油门却没握紧方向盘,导致情绪这辆车很容易失控。再加上学业压力、朋友关系、对自我的怀疑,各种事堆在一起,心里就像塞了一团乱麻,说不清也道不明,只能用“烦躁”、“不想说话” 来表达。
面对这些家长该如何应对?一般情况下家长属于当局者迷加上着急,对孩子脱口而出的往往是:“你这有啥好愁的?”,“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干什么?”乃至“无病呻吟!”。这些话在孩子听来就像在说:“你的感受和情绪并不重要,爸妈也不CARE,给我立刻回复正常!”。所以肯定不会有效果,甚至造成孩子跟家长的进一步疏离。故而不可取。所以更好的情绪接驳方式不妨尝试说下:“我看你今天不太高兴,要是不想说,妈就在旁边陪你一会.......”。青岛飞米粒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老师常说,对青春期的孩子,“陪伴” 比 “说教” 管用很多倍。
要是孩子愿意开口,也别急着给建议。举例就是:他/她说“同学都不喜欢我”,不要急于反驳“怎么会,你这么优秀”,而不妨试试这种口吻:“被人冷落确实不好受,估计你当时应该很难过吧”。如此先接住他/她的情绪,再慢慢想办法引导出来。这种“共情式沟通”,能让孩子感到“我被理解了”,愿意倾诉内心的郁结,她/他心里的疙瘩才容易解开。
按照惯例再附赠一个小技巧,就是帮孩子“给情绪起名字”。比如孩子摔东西时,可以说 “你现在是不是特别生气?”;他发呆时问一句,“是不是有点难过?”。当情绪被说出来,就像给混乱的心里开了个小窗户,孩子会觉得没那么憋得慌了。心理学上这叫 “情绪命名法”,能帮孩子慢慢理清自己的感受。
要是孩子的情绪波动实在太大,比如频繁失眠、成绩掉得厉害,或者怎么沟通都没用,那么像青岛飞米粒心理咨询这样的专业机构,有专门跟青少年打交道的咨询师,他们不会像家长那样急着“解决问题”,而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帮他们把心里的乱麻捋顺。曾经有孩子跟咨询师聊了几次后说:“终于有人不是让我‘别难过’,而是问我‘难过的时候想干什么’了。”
其实青春期就像一场“心理断奶”,孩子在学着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过程中跌跌撞撞、情绪失控都很正常。家长要做的不是“纠正”他们的情绪,而是陪他们慢慢学会和情绪相处。
最后想说,别把孩子青春期的情绪波动当成洪水猛兽。世上的每个孩子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就像毛毛虫要蜕变成蝴蝶,总得疼一阵子。要是你觉得靠自己搞不定,寻求专业帮助就很必要了,如此能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毕竟,让他们平平稳稳度过这段时期,比啥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