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的,都是“另类”

——金陵研习随笔四

不能忘的是,三年前梅子涵先生图画书讲座上。

如何提高自己的读图能力,以更好地为学生讲述绘本呢?就这么一个问题,遭群起而攻之。

梅老生毕竟是梅先生,肯定了我的问题,但没给出答案。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而我,却因为在书中走得太远,常常成为另类。

可是任何一个另类,只要你走出去,不出意外,你会遇到同类。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比如上<小凯家不一样>的刘敏老师。我能感觉到,她跟通常的语文老师不一样,对文字没有那么顶礼膜拜,但学生在她的引导下,读图能力,春草初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她将这本图画书当成是一个用图画绘制的、连续不断的谜语,让学生通过猜测、想象、观察,不断寻找谜底:小凯家哪里不一样呢?

脸缸像人的脸,垫脚上穿着鞋;

床底下露出猫尾巴,鞋子上长出半边翅膀;

单人沙发扶手变成爪子,长沙发变成了鳄鱼……

孩子在图画中捉迷藏,捉到一个又一个的隐匿者,越来越兴奋,越来越活泼。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一遍读,顺着“发现不一样”这条线索,让孩子猜想、观察、发现、交流;

真正的谜底“小凯家添了个小妹妹”揭示后,第二次读:图画中哪儿藏着小生命来临的暗示呢?

由绘本的明线进入暗线,足球变成鸟蛋,鸟蛋里面飞出送子鸟,墙上有妈妈抱小孩的图画等,孩子开始触碰图画中有意味、有暗示的那些细节。

如果说文字必须训练由表及里的领悟能力,那么读图也是一样。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说课环节,刘老师表达三点:

第一、好玩。给孩子设计游戏,鼓励参与;

第二、好看。这本绘本超现实主义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将孩子内心看不见的恐惧具象化。比如黑猫捕鸟,鳄鱼在后;黑猫鳄鱼相争,大猩猩在后,形象展示小凯内心对未知的恐惧。

图片发自简书App


甚至小凯的房间就是向梵高名画<梵高的卧室>致敬之作;

图片发自简书App

水池的变异,借用的是达利<红唇沙发>;

图片发自简书App

墙上母与子的插画,源自拉菲尔的<圣母子>。

图片发自简书App


第三,用好。经典绘本具有各种各样的解读可能,我们要选择贴着孩子飞行的。

比如蝴蝶页,学生猜测是皱纹纸、木塞等,刘老师不否定也不肯定。

事后我问她,才知道是其实是蛋壳,也暗示新生命的诞生。

但孩子既然没有看明白,就没有必要急着直接告诉她,现在告诉她。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业也是以改变为主题,用绘画表达出你心中的创意。给了几个范例,比如一支铅笔变成一束花,一把椅子幻成一盆仙人掌等。

可惜时间就40分钟,现场没有看到孩子的创意。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本绘本我曾为孩子们读过,但跟刘老师比,我没有她讲的1/10。

以我之昏昏,何以示孩子昭昭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后来知道,刘敏老师学工艺美术设计出身。2011年发起创建三叶草故事家族珠海站,2013年成立珠海黑鱼阅读推广中心。

母亲说过:两个相隔很远的人结婚,生的孩子都比较聪明。

语文课,近亲繁殖太多。

跨界,另类,也许让课堂有更多可能,生命才会有更多可能。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