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与旅游

11月4日 周一 晴

近日,学校准备组织外出研学,目的地是曲阜。听此消息,我们很震惊。震惊学校的胆量,震惊校领导的魄力。在教育环境越来越逼仄的今天,在我们农村中学,组织这样的活动,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

事实上,研学不是一件新生事物。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杜威提到了校内教育与校外办学的结合。学校是一个微社会,可以为孩子提供设置了屏障与保护措施的环境,但孩子毕竟还需要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充满细菌的条件下生存,这些能量从何而来,校外教育就是一种补充;并且,校外教育不仅仅只是针对未来,孩子们用过校外教育获得的生活体验,视野的开阔,自立的能力反过来会补给校内学习,因此,校内与校外教育的完美结合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杜威在几十年前就看到了这一点,但这种理论走入实践,却走了很多年,走入乡镇初中又用了更多的时间。

事实上,在大概两年前的培训中,在杭州,我们偶遇北京十一学校的近百名孩子从京城坐动车赴杭州游学,只有一个老师带队,每人花费3000元左右。孩子们排队购票,秩序井然,文明优雅,既有孩子们的天真,又不失气度与自信,举手投足,透射着京文化的浸染。看得出来,这样的外出研学活动不是组织了一次,孩子们已经习惯行走在路上,既读万卷书,还行万里路。十一学校的校长来自潍坊,是有名的李希贵局长,舍弃教育局长的位置,来到北京,真懂教育,真办教育,从他任上一直到现在的潍坊教育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在山东的地位无人撼动。到得京城再开一片天地,几年的时间,就把十一学校带入了佳境,在全国赫赫有名。

培训的校长中有我县好生初中的张校长,他在羡慕京城孩子可以走出去的时候,也在思索乡村教育的振兴。一个个预案,一次次会议,一层层的审批,终于,近几十年来第一次农村孩子研学之旅终于迈向了曲阜,“万仞宫墙,杏坛讲学”这些熟悉的字眼从书中走出,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孩子的骨髓,拜师礼,戒尺,让孩子们再次体验了尊师重教的历史,孩子们再次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好生初中借机开启了远赴南京的红色文化之旅。拜谒中山陵,探访总统府,体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游览秦淮河,感受文人墨客笔下的秦淮河畔的风雅;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登上雨花台,缅怀先烈;“爱国”不仅仅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字眼,它承载的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兴亡,爱国也不再是一句口号,它是升旗仪式的庄严敬礼,它是孩子们捡起的一块块废纸,是课堂上的一次次的奋笔疾书,是一份份叠加起来比人还高的试卷,它浸染在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因为他们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同胞的泪不可以白流,同胞的血更不可以白淌,只有自己努力,才可以不被别人欺辱。这种爱国教育是在教室说上一百遍也达不到的效果,因为教室内我们做的是“道德的教育”不是“道德教育”。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期待研学带给孩子们的震撼,未曾出去过,不要谈没意思;期待孩子们找寻到儒家文化带给思想的安宁,“梦里走了千万里,醒来仍旧在床上”,没有行动,不要谈理想;期待归来之后理念的升华,激发更大的奋斗动力,心头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写给家长的几句话:

各位家长,曲阜是圣城,有“东方亚路撒冷”之说,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孔孟之道”的孔就来源于曲阜,因此本次的研学之旅更多意义上是文化之旅,寻根之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这对孩子找到心理归属感,思考“我是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根”在哪里,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因此,我建议,除非特别的家庭经济困难,还是要让孩子积极参加。被孤立在研学这个集体活动之外的孩子,心理的孤独感和自卑感造成的伤害,短时间内是没法用钱解决的,会影响到孩子对班级,对学校,对家长的另类看法,他们毕竟是孩子,有着孩子的独特思考视角。利用所有机会给孩子提供学习平台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职责所在,请各位家长三思。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