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执甲

当我开始咳嗽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病毒已经在我的身体里肆虐,死神在向我靠近。

“来,该量体温了。”

护士小林是我在这里认识的第一个医护人员。

“听你的声音,年纪应该不大吧?”

“啊,我98年的,刚毕业。”


后来我才知道,这小姑娘是自愿报名来一线抗疫的。

其实我也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原本我和男朋友已经在回老家的高铁上了,看着那些成家有孩子的前辈们都纷纷站出来,我那么年轻,身体又好,当然更要上。

“对不起啊。”

“没关系,我陪你一起回武汉。”

刚来一线的时候,我也害怕,但随着病人的不断增多,我也顾不上害怕了,爱哭的毛病也改了,因为哭花了护目镜没有办法做事。

“啊,你怎么来了?”

“想你了呗,让我看看你的脸,好点儿没?”

“等我出来。”

“等你出来,我们去领证。”


“我咳的厉害,你离我远点,我吃不下。”

“你不吃不喝哪来体力和病毒对抗啊?”

我的病情恶化了。

“患者男,25岁,今天下午开始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血氧降低。”

“进重症监护室,上呼吸机!”

我被转移到了重症病房,在这里,我认识了主治医生胡教授。

“胡教授,肺泡灌洗液样本有结果了。”

我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只能在每天早上看清他的眼睛。

到了中午,他的护目镜就又被水汽弄得模糊了。

听说,胡教授的妻子也在一线抗疫,而他是在同事朋友圈看到妻子的请战书才知道的。

“小琦,我看到了,你一定做好防护。”

其实,医护人会也像患者一样远离了挚爱的家人,他们承受的除了辛劳,还有分离,但我却听到过胡医生和妻子“约会”的故事。

“定明,是你吗?”

“是我,照顾好自己。”

“你也是,我们一起加油。”

一场30秒的“约会”。


“老胡,我食言了,我中了,情况不太好。”

“症状很严重吗?还是影像不好?”

“你别管了,你一定要保重。”

“胡教授!胡教授!28号床紧急情况!”

“马上来!”

“医生,我呼吸不过来,我是不是不行了?”

“不要胡思乱想。病人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上呼吸机,快!”

又一次死里逃生。

之后,胡教授来查房,常会给我竖大拇指,给我打气。过了几天,医院里的医生多了起来,听说是全国各地赶来支援的。


这位新来的陈医生是名解放军。

不久前,陈医生刚从部队回家,还没来得及好好陪陪女儿,就接到了部队的召回电话。

“好的,马上回来。”

“妈妈得去打小怪兽了,很快就回来。”

“爸,别担心,就像17年前的非典。”

“您平安回来了,我也一定会好好地回来的。”


“成梁。”

“到!”

“李金龙。”

“到!”

“刘斌宁。”

“到!”

“王峰。”

“到!”

“张悦。”

“到!”

“陈莉。”

“到!”

“荣誉归来,平安凯旋,一个也不能少!”

解放军派出了三支应援队,共450余人,乘坐军机出发在农历新年钟声敲响……

来自上海市52家医院的136名……

江苏、北京、云南、山西、浙江逆向而行奔赴湖北武汉。


近一个月,我终于出院了。

“好样的,回去好好休息。”

“勤洗手,多通风,多休息啊。”

患病的那些天,我好像总听见病毒在叫嚣:

“这是我的地盘,你们还不退下。”

但是我听到,他们回答:

“不退!”

钟南山,第一时间,84岁义无反顾再战防疫最前线。

“不退!”

李兰娟,长期地在那里,与那边的医护人员共同奋斗。

“不退!”

张定宁,身患渐冻症,和时间赛跑的“病人”医生。

“不退!”

张继先,最早判断并坚持上报疫情拉响警报第一人。

“不退!”

董宗祈,86岁乘电动轮椅坚守战役一线。

“不退!”

张文宏,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不退!”

“不退!”

……

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

本文取自同名短篇动画,没有做什么删改,简单的排版了一下。

前段时间看占豪谈论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一篇文章,末尾写着:

中国,是世界的定海神针!

身为国人的骄傲,从那一刻燃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